當“多放假是否影響學業”仍在熱議時,佛山用一場覆蓋108萬中小學生的秋假實踐,給出了更具遠見的答案。
11月12日至14日,疊加周末形成5天“微假期”,不僅讓孩子們暫別課本、走進天地,更折射出一座制造業大市對教育本質的深刻思考——在人工智能重塑知識獲取方式、“雙減”政策持續深化的今天,教育政策如何突破校園的圍墻?
作為廣東首個在全市范圍試點春秋假的城市,佛山這場“敢為人先”的探索,本質上是對“育人”的堅定踐行,用5天時光撬動教育場景的重構,讓社會成為活教材,讓體驗成為真學習。
重構理念:試點春秋假的底氣與遠見
秋意正濃,順德區樂從鎮大閘小學校園里飄著桂花香,老師何翠芳帶著學生誦讀古詩《山行》,隨后一起走進校園——觀落葉、看草黃、聞花香。“我們不只教詩,更教他們如何看見秋天。”她說。
這樣的教學創新,恰是佛山春秋假理念的縮影。今年8月,佛山市教育局印發關于開展中小學春秋假試點工作的通知,明確在2025~2026學年,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試點實行春秋假:秋假3天,春假2天,合計5天。
為何佛山能在省內率先“吃螃蟹”?這座素有“敢飲頭啖湯”改革基因的城市,多年來承擔過多項國家級教育試點任務,教育強市戰略扎實,資源配置均衡,家校社協同機制成熟,教學質量長期位居全國前列;“雙減”政策深化背景下,春秋假成為調節學習節奏、實現勞逸結合的關鍵抓手。
更深層次的動力,源于城市發展階段的現實需求。佛山正從“制造”向“智造”躍升,對多元化、創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春秋假恰恰為學生開展研學、發展潛能打開一扇窗,精準契合城市轉型戰略。在此背景下,佛山于廣東教育版圖上精準落下了春秋假試點的關鍵一子。
佛山市教育局局長黎妍道出核心考量:國家鼓勵有條件的城市探索春秋假,經綜合研判,佛山已具備充足基礎。春秋季氣候宜人,適合學生走出課堂,既利于身心健康,更能讓他們在真實場景中成長。
在致家長的一封信中,市教育局鮮明闡釋理念:“社會是個大課堂,是一本活的教科書。”設置春秋假,正是為了讓學生從“校園小課堂”走向“社會大課堂”。
“佛山的嘗試極具創新性,為學校松綁、為成長留白的思路,有助于對‘雙減’政策的深化,引領大灣區基礎教育生態健康發展。”華南師范大學基礎教育治理與創新研究中心主任方征說。
多元托底:破解春秋假落地難題
好政策要落地,必須直面現實挑戰:雙職工家庭的看護難題、學校的安全壓力、教師的額外負擔……佛山的應對策略是,提供多元選擇,做實全程保障,讓每個家庭安心“享假”。
全市創新推出學校組織的校外實踐、家長主導的親子出游、校內托管服務三種自愿選擇模式,覆蓋不同家庭需求。對于無人照料的孩子,學校提供免費托管服務,僅用餐據實收費,確保“一個都不掉隊”。
“同學們,這就是我們端午節比賽的龍舟!”這個秋假,順德區龍江鎮華東小學行政助理司徒翠濤帶領孩子們走進當地的華西龍舟公園、萬洋眾創城。“有孩子一開始因為不能外出秋游而失落,但當他們感受龍舟文化的魅力、從產業地圖上讀懂家鄉的變革時,眼里重新有了光。”司徒翠濤說。
秋假期間,佛山各校活動精彩紛呈。禪城區張槎中心小學以“自愿、公益、非營利”為原則提供校外實踐活動,打造“自然探索家”“職業體驗官”“文化傳承者”三大主題活動;華南師范大學附屬樂從小學開放教學功能場館,教師、校醫全程在崗,確保托管學生“有所管、有所學、有所樂”;南海中心小學開設美術、音樂、科學、勞動等特色課程,讓校園托管充滿樂趣。
政策順暢運行的背后,是一套完整的保障體系。
免費托管兜底方面,食堂正常供餐,校醫、安保、教師在崗值守;平臺資源整合方面,上線“佛山市學生社會實踐展示平臺”,匯集全市超370個實踐基地;跨部門聯動方面,文廣旅體、科技、團委等部門協同,推動各類場館開放;帶薪休假銜接方面,人社部門推動企事業單位落實帶薪年休假制度,方便家長陪伴;嚴格監督落實方面,明令禁止假期補課、調休,確保“真放假、真受益”。
佛山的探索也借鑒了國內先行城市的經驗。2004年,杭州在全國率先推行中小學“春秋假”。杭州高級中學附屬濱江中學校長潘輝認為,應充分動員社會資源,保障優質活動供給,讓孩子“有處可去、有所獲”;堅持全市統一部署,避免教育焦慮與攀比,守住政策公平底線。這與佛山做法不謀而合,成為政策平穩落地的重要支撐。
游學四方:打造“行走的課堂”
秋假首日,廣州南站隨處可見佛山學子與家長的身影。他們奔赴全國各地,讓這5天成為名副其實的“行走課堂”。
“媽媽,這就是杜牧詩里的愛晚亭。”在湖南岳麓山,禪城區張槎中心小學五年級學生區寶瀅指著被楓葉環抱的亭子興奮地說。在橘子洲頭,她駐足于毛澤東青年藝術雕塑前,感受那段熾熱的革命歲月。這趟秋假之旅,區寶瀅在游玩中學習,在體驗中成長。
家長們也感觸頗深。市民雷秋萍帶孩子走進故宮、圓明園、頤和園、地壇等北京地標。“山河壯闊,歷史深厚,這個秋天,收獲滿滿。”她感慨道。區寶瀅的母親李秀萍也欣慰地說,這樣的假期既長見識,又增進了親子感情。
在北京、南京、西安觸摸歷史,在郴州、桂林、青島領略自然奇觀,在廣州、深圳等感受灣區活力……也有不少家庭留在家鄉,品味佛山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獨特韻味。佛山用行動證明:最好的課堂在山河湖海,最美的作業是親身實踐。
從個體體驗到集體收獲,這場“行走的課堂”讓學子們在真實場景中實現心靈成長。家長們普遍反映,孩子不僅開闊了視野,加深了對中華文化的理解,更在親身體驗中培養了探索精神和實踐能力。親子關系深化、家國情懷培育、綜合素質提升,成為這個秋假最寶貴的收獲。
秋假也釋放出顯著的社會效益。旅游平臺數據顯示,秋假期間佛山出發機票預訂量同比增長2.76倍,熱門線路收客量翻倍。這與今年3月中辦國辦印發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中“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結合實際探索設置中小學春秋假”的導向同頻。
短短數日,佛山在教育現代化道路上邁出堅實一步:政策設計更具溫度,家校社協同凝聚合力,城鄉資源落差得以彌合,研學實踐真正實現休學并舉。這場始于數日假期的教育實驗,最終回歸“育人”本質。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政策智慧、學校擔當、家庭陪伴,更是一座城市對下一代成長的深情期許。
探索試行春秋假,佛山長期主義的政策導向和“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正塑造著城市的教育名片,增強著城市的軟實力與吸引力。佛山的先行先試,為國家層面“探索設置中小學春秋假”積累寶貴經驗。其在平衡教學時間、協調家校關系以及組織托管服務等方面的具體做法,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復制的“佛山方案”。
“春秋假的價值在于教育理念的先進性。”全國優秀教師謝澤明表示,只要學校積極引導、社會協同發力、家庭主動參與,便能實現教育規律、家庭需求與社會發展的多贏。
“佛山試點春秋假,是基礎教育學制彈性化與治理人本化的重要創新,為全國深化教育改革貢獻了寶貴經驗。”方征說。
文/佛山市新聞傳媒中心記者吳海泉、李馨
(編輯:黃銀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