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實施的‘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讓鄉鎮面貌有了新的變化,要持續抓下去?!绷暯娇倳浺暡鞆V東時,充分肯定“百千萬工程”,叮囑廣東要完善區域協調發展、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逐步補齊城鄉區域發展差距仍然較大這個短板。
“百千萬工程”是廣東破解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難題的關鍵抓手,也是廣東的優勢塑造工程、結構調整工程、動力增強工程、價值實現工程,在全省發展大局中格外重要。
今年是廣東實現“百千萬工程”三年初見成效目標的重要節點,成效究竟如何?
(一)
“廣東作為改革開放前沿,發展有不平衡的地方,這也是我的牽掛?!绷暯娇倳浺恢备叨汝P注廣東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
從清遠連樟村,到茂名柏橋村,再到梅州雁洋鎮……習近平總書記的步履遍及廣東大部分地區特別是發展需要加快速度的地區,始終深情牽掛著廣東的父老鄉親、山山水水,深切關注著廣東的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是廣東的基本省情,而廣東又是全國的一個縮影。
在全省不到18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既有經濟發展“一騎絕塵”的珠三角,又有奮起直追的粵東西北12個市,后者國土面積占全省近七成、經濟總量卻不到全省兩成。由此,廣東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可見一斑,已經成為制約廣東高質量發展的最大短板。
新征程上,廣東肩負著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的使命任務,如何在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方面走在全國前列?
廣東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突出短板在縣、薄弱環節在鎮、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如何統籌推進縣鎮村高質量發展?
廣東共有122個縣(市、區)、1613個鄉鎮(街道)、2.65萬個行政村(社區),如何匯聚全省之力、補上最大短板?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廣東在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基礎上,結合自身發展實際,創新實施“百千萬工程”,將著力點落在縣鎮村,努力把短板變成“潛力板”,積極探索廣東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新路徑。
(二)
2022年12月,廣東吹響“百千萬工程”的號角,以縣鎮村為主戰場,開啟了一場關乎發展格局重塑與要素價值重估的深刻變革。
從開局起步、全面鋪開,到加力提速、全面突破……三年來,廣東以頭號力度實施“百千萬工程”,統籌推進縣域崛起、鄉鎮煥新、鄉村富民,城鄉區域發展格局正在重塑。
抓住產業這個根本,縣域經濟活力顯著增強——
各地立足資源稟賦,“一縣一策”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做好“土特產”這篇大文章。從千億級的糧食蔬菜,到百億級的嶺南茶葉、精品南藥,廣東為每個縣域量體裁衣,指引各地培育最具競爭力的“王牌”產業。全省57個縣(市)經濟增速連續兩年快于全省平均水平,環南昆山—羅浮山引領區建設加快推進,農文旅產業成為富民增收新引擎。
抓住風貌這個基礎,城鄉空間格局持續改善——
聚焦做好垃圾污水處理、環境整治、風貌管控提升三件大事,高質量推進城鄉建設。全省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高到79.3%,高質量完成144個鎮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建成914個圩鎮客廳,改造房屋外立面9.83萬棟,美麗圩鎮建設“刷新”城鄉風貌,一批中心鎮、專業鎮、特色鎮強勢崛起,推窗見綠、處處皆景的美麗庭院隨處可見。
抓住縣城這個載體,新型城鎮化建設穩步推進——
突出功能完備和標準提升抓好基礎設施建設,突出普惠性和均衡性加強公共服務供給,并行并重抓好舊城改造和新城建設,實現新舊城區功能互補、發展聯動,不斷提升聚人聚商聚產能力,進一步釋放縣城發展潛能。超六成縣(市)實現整體人口凈流入,2024年縣城新增常住人口約2.5萬,縣城正成為具有吸引力的創業之地、安居之所。
抓住改革這個關鍵,城鄉融合實現重大突破——
聚焦“人進城”“錢進縣”“盤活土地”“放權賦能”等改革導向,持續深化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改革、深化縣域投融資體制改革、深化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深化農村“三塊地”改革、深化縣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將60項省級行政職權調整由市縣實施,不斷增強縣域發展自主權和鎮街履職能力,讓更多農民想進城、能進城,住得下、過得好。
抓住社會力量這個保障,共建共享共同奔赴——
深入實施“千企幫千鎮、萬企興萬村”行動,央企民企積極投身、參與建設;加強教育醫療幫扶,組織125家高校院所與86個縣(市、區)結對開展“雙百行動”,73家三甲醫院組團幫扶粵東粵西粵北60個縣(市、區)11家縣級醫院……凝聚起市場、社會、群眾各方的磅礴力量,讓鄉村發展跟上現代化步伐,讓農民就地過上現代化生活。
(三)
農業農村現代化關系中國式現代化全局和成色,是需要優先補上的最大短板。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明確指出“農業農村現代化相對滯后”,并將“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作為一項戰略任務來部署。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必須下功夫解決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讓農業農村在現代化進程中不掉隊、逐步趕上來。
今天俯瞰南粵,山海雖依舊,氣象已然新。
在廣東這片發展熱土上,每一次突破也是在為全國探路。廣東“百千萬工程”初見成效,但只是“初見”,還需要久久為功抓下去,千方百計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民增收入、農村增活力,讓農民群眾可感可及、得到實惠,以農業農村現代化支撐廣東現代化。
這是關系廣東億萬群眾福祉的大工程,必須加力實施,盡早把最大短板優先補上。
文丨丁建庭
(編輯:黃銀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