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中國現代油畫的演進史,離不開廣東與上海的雙城聯動。當前于中華藝術宮熱展的“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不僅呈現了從寫實到現代主義的多元風格,更深刻揭示了這段血脈相連的藝術因緣。廣東,是無數藝術先驅的故鄉和創作的沃土;上海,則是他們大放異彩、實現抱負的廣闊舞臺。幾代廣東油畫家的才情與理想,共同編織成中國藝術史上一段動人的“雙城記”。大展開展以來,持續大熱。 ——編者
◆ 張立行
油畫發展熱土
廣東是中國最早留下歐洲油畫足跡的地域。中國油畫史研究專家劉淳認為,油畫最初由歐洲傳教士帶入廣東,在后來的發展中曾出現過南北共存并對峙的態勢——北方宮廷皇帝對傳教士畫家的御用而使北京成為油畫重鎮;在南方的廣州口岸,隨著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民間繪制的油畫在較短時間內劇增并逐漸成熟,也形成了南方油畫重地。其中,廣東“外銷畫”在中國油畫發展進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產生過相當的影響。
但是直到20世紀初,西方油畫才真正以獨立、完整的藝術創作的姿態進入中國,并不斷與中國的民族文化、本土審美相融合,在不同的時期展現出不同的創作使命、創作功能、社會影響力和藝術特征。不管是寫實主義,還是當時在歐美、日本盛行的印象派、后印象派、各種紛繁復雜的現代主義流派,幾乎都能在中國激蕩出回響,而這主要歸功于眾多的奔赴海外學習藝術的留學生。中國早期的油畫家大多有在歐美和日本學習油畫藝術的經歷,而廣東籍學子是當時赴海外學習油畫的最大的一個留學生群體。
這些曾留學海外的廣東籍藝術家回國后,在廣州、上海、北京、南京、杭州、蘇州以及香港、澳門等各個城市撒播油畫藝術的種子,積極創作,創辦美術學校和社團,培養學生,舉辦藝術展,推動了油畫藝術在中國的創作、傳播和人才培養。而廣東藝術家最著力耕耘的地方,當然還數廣東本土。1921年,一批廣東籍回國留學生在廣州組織成立了南方第一個重要的西畫美術社團“赤社美術會”,大大擴大了油畫在廣東的影響力。1922年,國立廣州市立美術學校成立,許崇清任校長,留日的胡根天任教務主任,留學墨西哥、美國的馮鋼百為總務主任,并吸收了一批“海歸”作為師資,為廣東造就了不少油畫創作人才。之后,各種美術社團、私立美術學校在廣東特別是廣州市風起云涌,大中小型油畫展也是此起彼伏,廣東理所當然地成為中國油畫發展的熱土。
多元藝術風貌
現實主義始終是20世紀上半葉廣東油畫創作的主脈。廣東籍油畫家擁抱時代,介入社會,反映現實,使寫實油畫成為傳達人文精神和表現思想的重要載體。曾留學英國和美國的李鐵夫是中國最早出國學習油畫藝術的廣東籍留學生,也是中國最早出色地熟練掌握西方純正寫實油畫技術的油畫家。從這次在上海亮相的《盤中魚》《未完成老人像》《畫家馮鋼百像》《劉素薇肖像》等李鐵夫創作于不同時期的油畫中,可以一窺他所具有的準確嚴謹的造型能力和高度概括力,其作品色彩含蓄,體現出寫實油畫典雅、細膩、傳神的藝術特征。李鐵夫一生追隨孫中山,因此,藝術與革命自然也就成為他生活的主旋律。他努力鉆研西方油畫藝術,又將賣畫所得捐作革命經費。曾留學加拿大的廣東油畫家余本的名作《奏出人間辛酸》這次也出現在中華藝術宮。余本擅長表現行乞者、餐廳洗碗工、車夫、街頭藝人、苦力等社會底層人物。《奏出人間辛酸》以簡潔、準確、有力的筆觸和古典油畫的“醬油色”,塑造了一位在艱辛的勞作之余以二胡抒發悲苦心聲的海外華工的形象:三角形的構圖,畫面人物裸露的充滿有力的肌肉的胳膊和緊繃的琴弓之間形成富有張力的對比,營造出特有的悲傷氣氛。廣東籍畫家司徒喬因為當年與魯迅的關系而廣為人知,這位曾赴法國游學的廣東油畫家,這次又以他1940年創作的代表作《放下你的鞭子》而引起上海觀眾的關注。其時,司徒喬在新加坡觀看了演員金山與王瑩演出的《放下你的鞭子》,深受感動,當場畫下速寫,之后又將演員請到畫室做模特,創作了這幅油畫名作。作品體現了畫家對祖國的懷念和對日本侵略者的憤怒。畫面人物的刻畫入木三分,其深度、視覺和構圖造型別開生面,仿佛是在飽滿的情緒中一氣呵成。
當然,20世紀上半葉廣東油畫并非僅僅寫實主義一脈,本次展覽推出的廣東籍油畫家譚華牧的《街景》、趙獸的《邁向新生活的一步》、楊秋人的《騎樓下》等現代主義風格的佳作,就呈現了廣東油畫現代主義的風格,反映了廣東油畫所具有的多元藝術風貌。
在滬大放異彩
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已成為全國美術市場、美術展覽、美術出版、美術傳播最為重要的平臺,海派藝壇也閃耀著諸多優秀的廣東籍油畫家的身影。不少廣東籍油畫家留學回國首先選擇上海落腳,大展身手,在上海大放異彩,推動了上海現代油畫藝術的發展。
1931年在上海成立的“決瀾社”是中國第一個有明確宣言主張的現代主義西畫團體,旨在“用狂飆一樣的激情”,決絕的姿態,引入西方最新的現代藝術潮流,沖破舊有藝術的藩籬和沉悶的創作空氣。盡管他們的藝術語言是西方的、現代的,但其內在驅動力是希望創造一種能與世界對話的、屬于中國的新藝術,追求的是“新時代的精神”。廣東籍油畫家梁錫鴻、李仲生、趙獸一開始就是“決瀾社”的核心重要成員,他們所倡導的超現實主義藝術,為“決瀾社”從理論到創作實踐,都注入了新的生命力。1935年,從日本留學歸來的梁錫鴻、趙獸等人又在廣州成立“中華獨立美術協會”,延續了“決瀾社”的先鋒藝術精神,還通過創辦《美術雜志》,傳播現代主義藝術的火種,使廣州的現代藝術運動與上海等地的先鋒探索保持了同步。“決瀾社”和“中華獨立美術協會”對中國現代主義藝術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
當時的上海美術院校聘請了諸多廣東籍油畫家任教,比如陳抱一、關良、丁衍庸等就在劉海粟創辦的上海美專做過老師。而另一些當年在上海名聞遐邇的廣東籍油畫家如關紫蘭,其人其藝至今還為人所津津樂道。本次展覽特別展出的陳抱一的《關紫蘭像》、關紫蘭的《少女像》兩張十分珍貴的油畫,吸引了許多觀眾,也為我們從一個側面了解這對廣東籍油畫家師徒的創作經歷、藝術風格以及他們與上海的淵源提供了很好的契機。出生于1893年的陳抱一曾留學日本,1921年回上海后,在多所藝術學校任教,參加美術社團,致力于西畫的研究,寫作和出版了《寫實與美》《關于西洋畫的幾個問題》。他是中國和上海近現代油畫藝術的先驅之一,也是中國和上海早期現代美術教育的重要推動者。陳抱一的藝術創作經歷和油畫風格深刻反映了20世紀上半葉中西藝術融合的探索歷程。關紫蘭是陳抱一任教上海中華藝術大學時最為賞識的學生,他親自為關紫蘭寫介紹信,推薦給日本大畫家有島生馬。關紫蘭1927年進入東京文化學院美術部。她天賦異稟,才華橫溢,作品很快入選日本多個權威的美術展覽,嶄露頭角。她還在日本神戶成功舉辦個展,日本媒體用“萬人傾慕”來形容當時的展覽場面。1930年夏天,關紫蘭攜60幅油畫作品回到上海舉辦個展,大受追捧,在上海文化界掀起一股“關紫蘭熱”。陳抱一和關紫蘭都服膺現代主義繪畫藝術,但從展出陳抱一的《關紫蘭像》、關紫蘭的《少女像》可以看出,陳抱一的風格更偏向于后印象派,色彩明亮但更注重光色的和諧,筆觸灑脫但更顯溫潤、雅致,整體氣質是抒情詩人式的。關紫蘭的繪畫風格更直接地指向野獸派,色彩對比更強烈、更主觀,筆觸更豪放、強悍,整體氣質是浪漫而自信的。
(編輯:黎錦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