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正在上海美術館(中華藝術宮)熱展中。展覽作為第二十四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周”重要活動之一,匯集超過350位從近現代到當代的嶺南美術名家精品力作約800件/套,不僅系統梳理并全面呈現廣東美術百年間的革新歷程與輝煌成就,更揭開了滬粵兩地文化藝術深度交流與對話的新篇章。
上海美術館策展人項苙蘋帶來展覽文章,與各位一同深度理解本次“其命惟新”大展與上海藝術的聯結。
“廣東美術百年大展”中的上海藝術鏡像
項苙蘋 / 上海美術館策展人
回顧近現代中國藝術史,其發展脈絡不僅表現為中西、古今、新舊、雅俗之間的融合與對抗,更包含南北地域間的碰撞、交流與互鑒。嶺南藝術的存在與發展,正是這一多維互動的重要見證??绲赜虻乃囆g交流有助于突破傳統美術史敘述中的“地域壁壘”,推動形成立體而多元的中國現代美術敘事體系。
廣東與上海在近現代中國美術史中的關系,已超越單純的地域互動范疇,而構成中國現代藝術生成過程中不可分割的“雙向敘事”。嶺南畫派與海派藝術的交織,不僅反映出藝術風格的互滲,更體現出中國現代性建構中的區域活力與文化多樣性。
“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這一跨越地域與百年的藝術大展,正在上海美術館(中華藝術宮)舉辦。八百余件嶺南藝術珍品匯聚上海——嶺南藝術思想早期傳播的重要據點,既全景式重現廣東美術的百年發展脈絡,為上海觀眾打開了一扇回望近代中國藝術現代化進程的新窗口,更引發了人們對其藝術生成邏輯與歷史價值的再思考。
1932年,嶺南畫派創始人高劍父創作了其“新國畫”代表作《東戰場的烈焰》。該作的問世,不僅標志著藝術家個人創作觀念的成熟,更預示著中國畫在現代轉型語境下的突破:以中西融合的繪畫語言與直面現實、批判現實的藝術立場,拓展了傳統中國畫的題材與表現力,將時代精神與社會思考凝聚于繪畫之中,開啟了嶺南藝術革命的新篇章。
在今日重新審視嶺南畫派和廣東美術百年歷程,并非單純回望一個流派或一段藝術史,而是探討其在近代以來社會變革、文化轉型與現代性建構進程中的思想價值。彼時,嶺南藝術家從廣東走向世界、來到上海,提出藝術主張,體現了他們以開放姿態回應時代變局的革新精神與文化意識。通過此次展覽的回溯,我們得以重新理解近現代中國藝術家如何在全球視野與民族文化自覺之間尋求平衡,從而為當下的藝術實踐與文化思考提供持續的啟示與動力。
一
自2017年于中國美術館首展以來,“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已先后在北京、廣州、深圳與香港巡展。此次展覽作為第二十四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周”重要活動,以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登陸上海,匯集了全國20余家美術館的館藏精品,其中包括黎雄才的《迎客松》、關山月的《報春圖》等首次在滬亮相的嶺南美術史上的經典之作。
展覽內容宏富、體系龐雜,全景式、系統化梳理呈現了廣東美術在近現代語境下的發展歷程,充分揭示了其“得風氣之先、勇于革新”的藝術特征。早在陳獨秀于1915年在《新青年》上發表改良中國畫的主張之前,高劍父等嶺南畫家已提出并實踐了藝術革新的理念。嶺南畫派的創作思想,與新中國時期倡導的寫生寫實畫法、表現社會現實、藝術服務大眾等新國畫理念高度契合。畫家們深刻認識到藝術不僅是表現情感的工具,更是革命的武器、民族精神的載體與社會變革的力量。他們強調藝術表現生活,反對文人畫自我消遣、脫離現實的小圈子化封閉傾向。
嶺南畫派的藝術面貌具有顯著的前瞻性、革命性、現實性與寫實性。這種特質的形成,與廣東自明嘉靖以來“一口通商”的歷史格局及僑鄉文化所孕育的開放意識密切相關。長期的對外交流與移民文化,使廣東地區在近代社會思潮中形成了鮮明的民主共和意識與革新精神。由此,該地諸多藝術家均與近代民主革命運動關系密切,他們中的許多人是中國同盟會成員。
高劍父不僅是嶺南畫派的核心人物,更積極參與政治革新。他曾任廣東同盟會會長,策劃黃花崗起義,參與光復廣東的戰役等。其弟高奇峰追隨他投身革命,利用藝術進行宣傳,創辦審美書館,出版《真相畫報》,以繪畫為革命發聲。嶺南三杰之一的陳樹人同樣是同盟會成員,他一生兼顧政務與藝術,在辛亥革命后歷任國民政府要職,但始終堅持藝術理想,將藝術創作視為啟蒙與社會改造的重要途徑。
因此,展覽不僅是嶺南藝術百年成就的一次精彩展示,也是理解中國式現代化藝術路徑的一個重要契機。廣東美術在百年演變中,既體現出對本土文化傳統的堅守,又表現出對全球藝術思潮的積極回應。展覽通過豐富的文獻、作品與深入的個案研究,揭示出中國式現代化藝術的多元路徑——它并非單一模式的移植或對西方范式的復制,而是不同地域在應對現代化的進程中形成的獨特文化實踐。廣東的百年藝術史作為一種“地域敘事”,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在中國美術整體敘事中發揮著互動與塑造的作用。
這樣的展覽,不僅讓我們直觀感受到中國美術及中國式現代化的豐富性與復雜性,也促使我們重新思考美術史的地域關系與整體格局。回顧近現代中國藝術史,其發展脈絡不僅表現為中西、古今、新舊、雅俗之間的融合與對抗,更包含南北地域間的碰撞、交流與互鑒。嶺南藝術的存在與發展,正是這一多維互動的重要見證??绲赜虻乃囆g交流有助于突破傳統美術史敘述中的“地域壁壘”,推動形成立體而多元的中國現代美術敘事體系。此一議題,在當下關于中國現代性與美術史區域研究的學術語境中,值得進一步深入探討與系統梳理。
二
頗有意味的是,本次展覽雖為“廣東美術百年大展”,其實也是關乎上海的藝術史敘述,呈現了近代以來廣東與上海之間密切而復雜的互動關系。事實上,許多推動近代中國藝術現代化進程的重要人物、機構與事件,皆在兩地之間形成了雙向流動與互構。例如,近代上海頗具影響力的《良友》月刊,其創辦者為廣東人;永安、新新等上海四大百貨公司,其創始人亦來自廣東省。這些經濟與文化層面的聯系,為嶺南藝術思想在上海的傳播提供了現實基礎與社會條件。
從藝術發展的脈絡來看,無論是洋畫運動、新興木刻運動,還是嶺南畫派與國畫研究會的實踐,皆可見兩地之間的思想交匯與藝術共振。關良、林風眠等被視為上海藝術的代表人物,實為廣東籍藝術家。他們在上海完成了藝術語言與風格的自我確立,成為連接嶺南與上海之間的重要節點。
關良是廣東番禺人,早年與同鄉高劍父等人共同浸潤于近代廣東開放、進取的文化氛圍之中。留學日本期間,他受到“嶺南三杰”的提攜與影響。1923年回國后,他在上海美術專科學校任教,其間與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劉海粟等藝術家廣泛交流,開始系統學習中國畫。在上海,他經常出入戲院,以速寫記錄演員的姿態與神情,進而形成了他代表性的水墨戲曲人物系列創作。
同樣來自廣東的林風眠,在關良的影響下開始關注中國傳統戲曲藝術。他通過對傳統戲曲的觀摩進一步理解了畢加索的立體主義,并以中國民間藝術如剪紙、皮影的抽象形式與幾何元素,替代立體主義抽象化、幾何化的形式語言,完成了個人風格的蛻變。這一過程不僅體現了嶺南畫派的核心思想,也揭示了現代中國藝術在地域與文化之間的內在聯動機制。
因此,“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在一定意義上也彌補了此前上海美術館(中華藝術宮)系列展覽中的若干遺憾。例如,在去年的“從上海出發——百年中國油畫掠影”展,因種種原因未能展出的關紫蘭與陳抱一作品,得以在本次展覽中呈現;剛閉幕的“上?,F代”展(即1843年以來的上?,F代文化藝術大展),我們原計劃借展高劍父的《東戰場的烈焰》,未能成功,在本次展覽中觀眾可以欣賞到這一重要作品。
由此可見,廣東與上海在近現代中國美術史中的關系,已超越單純的地域互動范疇,而構成中國現代藝術生成過程中不可分割的“雙向敘事”。嶺南畫派與海派藝術的交織,不僅反映出藝術風格的互滲,更體現出中國現代性建構中的區域活力與文化多樣性。
三
“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不僅有助于回溯嶺南藝術的現代化進程,也為重新理解海派提供了一個重要參照。
在“上?,F代”展中,我曾概括上?,F代性的三個特征:先鋒性、混雜性與流動性。
其一,先鋒性。上海自近代以來一直是中國乃至東亞的文化前沿,各地“弄潮兒”匯聚于此,展開實踐與創新??梢哉f,沒有廣東人、浙江人、江蘇人等外地人的參與,就難以形成如此豐富的海派文化;不充分了解各地人群的共同創造,就難以完整理解何謂海派。所以,上海是各地弄潮兒展示身手的舞臺。
其二,混雜性。上海如同大海,因其包容與多元,成為各種文化、思想與風格的交匯之地。在這種“魚龍混雜”的文化生態中,地域與門派的界限和偏見被打破,藝術因此具備了高度的實驗性與開放性。所以,上海是多元文化交流的平臺。
其三,流動性。海水的流動象征著持續的更新與生成。正是在這種不斷變動的文化環境中,上海成為新思想與新藝術形態孕育孵化的搖籃。
程十發提出的“海派無派”,恰恰揭示了這些特質。所謂“無派”,并非否認流派存在,而是強調不拘門派、不限地域、拒絕固化的精神狀態。這一觀點同樣可以從本次展覽中得到印證。廣東與上海的互動關系,說明海派并非封閉的上海現象,而是中國現代性文化的開放象征。換言之,上海是中國的上海,也是世界的上海,它由全國乃至全球的文化力量共同建構。所以我在“上?,F代”展里提出,上海的現代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一個樣本、一個縮影——多元、流動、共生:有各地弄潮兒,有各方豐富的文化思想資源,自然就會涌現創新的事物。
廣東與上海在藝術現代化中的差異也頗具啟發性。嶺南畫派以明確的藝術主張和思想旗幟為起點,帶有較強的“自覺建構”意味;而海派藝術的生成更多是一種“自然涌現”的過程——在多元的文化語境中,藝術家們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個人風格,而非預設目標后的集體行動。
由此可見,本次展覽不僅幫助我們重新認識海派藝術的生成邏輯,也提醒我們應以“大海般的胸襟”來看待中國現代藝術的多樣性。無論是嶺南畫派,還是海派藝術,其真正的價值皆在于開放、融合與持續創新。唯有保持這種包容的文化姿態,中國藝術才能在當下與未來繼續煥發活力、創造力與競爭力。
本文作者
項苙蘋
藝術學博士、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策展人。“上?,F代”“萬象本色——‘中國白·德化瓷’上海藝術大展”“中國式風景——林風眠吳冠中藝術大展”策展人。
曾主管上海雙年展,參與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籌建、開館和建設工作,曾策劃2008年上海雙年展、2015年Copyleft:中國挪用藝術展、2016年新加坡雙年展、2017年符拉迪沃斯托克雙年展、2023年成都雙年展、2024年“從上海出發——百年中國油畫掠影”、2025年“星光云水——星云大師的筆墨情懷主題書法展”等展覽。
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
展覽時間
2025.10.18—2026.1.18
展覽地點
上海美術館(中華藝術宮)
33米、41米、49米層展廳
指導單位:
廣東省委宣傳部、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廣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主辦單位:
廣東美術館、上海美術館、廣東省美術家協會
支持單位:
中國美術館、廣東省博物館(廣州魯迅紀念館)、廣東畫院、廣州藝術博物院(廣州美術館)、嶺南畫派紀念館、廣州雕塑院、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深圳市關山月美術館、深圳美術館、何香凝美術館、珠海市古元美術館、肇慶市高要區黎雄才藝術館、廣州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廣州美術學院胡一川研究所、廣州美術學院潘鶴藝術館、深圳市龍華區中國·觀瀾版畫原創產業基地、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上海震旦博物館
(編輯:黃銀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