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質量發展,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光明之路、奮進之路。
對于廣東來說,要走好這條路,必須向高處立,從寬處行。這個高,就是高質量,這個寬,就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康莊大道。
2024年2月18日,廣東省召開高質量發展大會。這是省委、省政府龍年新春開年召開的第一場會議,這是為廣東經濟高質量發展增干勁、強信心、聚合力、開新篇的大會。
會議宗旨告訴我們:下一個廣東,必須是一個高質量發展的新廣東。
一
廣東發展的高質量,核心在產業,產業發展的高質量,關鍵在制造業。
制造業是國家經濟命脈所系,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民生之根。廣東作為中國經濟大省、制造業大省,堅持“制造業當家”,實施“大產業、大平臺、大項目、大企業、大環境”五大提升行動,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
近年來,廣東從開展產品、工程和服務質量提升行動,到推動制造業企業利用多層次資本市場融資,再到發布《廣東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促進條例》,從而實現了高端化、智能化、服務化、綠色化等多方面的跨越式發展。
2023年,廣東經營主體超1800萬戶,廣東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營業收入突破18萬億元,居全國第一。廣東也成為全國首個GDP突破13萬億元的省份,連續35年居全國首位;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13萬億元,同比增長4.4%;制造業投資增長20.7%。可以肯定地說,正是有了“制造業當家”,廣東,才能如此廣東。
對于廣東來說,第一,并非只是榮耀,更是鞭策與激勵。
二
產業的引擎,在制造業,制造業的引擎,在科技,科技的引擎,在將科技創新轉化為生產力。
科技創新立法,是廣東的一大創舉。2023年7月,《廣東省科技創新條例(征求意見稿)》發布,以“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為主線,從立法層面著力構建廣東特色的科技創新體系,并有首批“廣東省十佳技術經紀人”的亮相,這是廣東首次舉辦省級的、面向個人的、針對技術轉移人才的評選,預示著在科技創新上,廣東從來不墨守成規。
2023年,廣東科學家、中山大學王猛教授團隊成果“液氮溫區鎳氧化物超導體首次發現”入選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中;在此之前,已有多個科技成果入選其中。
截至2022年年底,廣東有效發明專利量達53.92萬件,連續13年居全國首位。其中,高價值發明專利有效量26.07萬件,總體數量為第一位;其中,高校院所研發支出經費中來自企業的資金漲幅高達553.55%。
毫無疑問,作為技術市場中最大的需求主體,企業有效激活了高校院所的科研創新力量,促進了科技事業的發展和技術市場的繁榮,實現了將科技成果更好轉化為新質生產力的目標,產業與科技,在廣東,正在比翼雙飛。
由此可見,科技創新,在這方水土上,已成為一種堅守的信念,一種奮發的力量。
三
誰與爭鋒,灣區大世界;誰在爭先,粵看西東北。
2019年2月18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公布。五年雖短,成果斐然,廣東聯手港澳共同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目標,正在成為現實。
大灣區發展,落實是核心。這五年,建立并協調落實了粵港澳大灣區重大事項和重大項目年度任務清單,扎實推動了橫琴、前海、南沙三個平臺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任務落地落實,正在實現三個平臺在改革開放上當先鋒、在吸引外資上挑大梁、在制度創新上做尖兵的既定目標。
大灣區建設,暢通是基本。這五年,打通了制約人流、物流的堵點,以“智慧海關、智能邊境、智享聯通”為抓手,推進了粵港澳海關規則銜接和機制對接。佛山、肇慶、河源、中山、汕尾等城市的綜合保稅區申建成果在線,綜合保稅區與自貿區實現了統籌創新發展。
毫無懸念,大灣區證明,廣東很有面子。事實證明,廣東的里子,在粵東粵西與粵北。
從增速上看,12市中,揭陽、梅州、汕尾3市經濟增速跑贏全省4.8%增速水平,分別達到了7.5%、6.5%、5.0%,其中,揭陽、梅州經濟增速位居全省前兩位。
從歷史維度看,梅州去年經濟增速排名全省第二,也創下了該市2000年以來的最好成績。
從總量上看,12市中有茂名、湛江、汕頭三市地區生產總值超過3000億元,其中,茂名離4000億僅只有13億之微少距離;揭陽、清遠兩市GDP超過2000億元。
從時間上看,12市中,有梅州、茂名、清遠、韶關、陽江、汕尾、云浮7市全年經濟增長速度超過前三季度,呈現逐季向好的態勢。
數據告訴我們,在經濟增長較快的市,工業帶動效果明顯。工業當中,制造業又是重中之重,制造業當家,廣東決策,相當正確。
再造新廣東,一枝獨放不是春,滿園春色粵新景。
四
何以廣東,何以新廣東,因為廣東,眼中有星辰,心中有山海。
曾幾何時,廣東以改革開放的風氣之先,奠定今日地位。在前無標桿,后有追兵之時,且追兵就在身后之時,廣東,唯有以“只爭朝夕,不負韶華”的精氣神,再造一個新廣東,這是歷史的使命,是現實的必須,更是對未來的擔當。
祝福廣東,踐行高質量發展理念,奮力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讓夢想更有高度、發展更有力度、奮斗更有刻度、幸福更有深度。
祝愿新廣東,粵奮力,越寬闊。
文/楊文燦
以上文章只是作者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為佛山新聞網的文章均系佛山新聞網原創作品,版權歸佛山新聞網所有,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編輯:歐肖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