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陽春3月,正值草木生發的季節,鶯飛草長,滿目流翠,植樹造林正當時。開春伊始,佛山發起了“綠美佛山1人1天1元慈善基金行動”,因應時節鼓勵市民捐款助綠,營造“人在綠中、綠在城中、綠城飛花”的城市人居環境。
2017年,佛山正式成為“國家森林城市”。其時,佛山市域森林覆蓋率36.3%,建有縣級以上森林公園38個、公園綠地1043處、森林生態廊道956.4公里,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4.67平方米。而今,佛山更有了“中國最美林場”云勇林場,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南海金沙島和三水云東海濕地公園,還建成了1個森林城鎮、4個森林鄉村、2個綠美古樹鄉村、3個綠美紅色鄉村、1個古樹公園。
綠美佛山一路向前,除了政府引領,更有社會的積極回應和參與。例如,2023年佛山實施“名企百園”計劃,引導企業、社會團體捐贈資金高達5億元,新建、提升公園面積超117萬平方米。而2024年“綠美佛山1人1天1元慈善基金行動”則將捐資助綠進一步擴大至個人,形成“人人參與、人人受益”的發展局面。以上種種努力,為的是實現“3年一小變、5年一中變、2035年一大變”的遞進目標,即:到2025年,全市要完成林分優化提升5.50萬畝、森林撫育提升3.50萬畝;到2027年,全市要完成林分優化提升8.50萬畝、森林撫育提升5.54萬畝;到2035年,全市要完成林分優化提升15.90萬畝,森林撫育提升16.36萬畝,混交林比例達到60%以上。
建設森林城市,實現三階段變化是一項系統工程,沒有全體市民的共同參與,這份綠會缺乏共情和共鳴,也就少了“人民城市人民建”的核心要義。佛山開展“綠美佛山1人1天1元慈善基金行動”,通過鼓勵個人日行一善,為城市披上綠衣裳,是以慈善之名引導全體市民參與植樹造林的有益探索,是將建設森林城市與自身慈善之城特質融合起來的好嘗試。截至3月20日,在佛山慈善會網站錄得的捐款信息中,綠美佛山捐款行動參與者超18萬人次,籌得善款超1200萬元。
在持續推進中,筆者有兩點建議:一是普及好植樹造林所帶來的生態價值、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引導廣大市民自覺參與造綠護綠行動。我們知道,森林具有遮陽防風、涵養水源、保持水土、調節溫度、凈化環境、隔離噪音等作用,是天然的空調機、儲水庫和空氣凈化器。一花一草一樹,高矮錯雜,自成景觀,構成了城市人養眼養心養生的好去處。據調查,城市每增加百分之一的森林覆蓋率,夏季最高氣溫可降低0.1℃;有森林的地方比起沒有森林的地方,每畝可多儲水20立方米。可見,植樹造林是利城利民的好事,對城市環境優化、節能降耗及市民身心健康大有裨益。二是不斷豐富內涵和形式,增強市民參與的體驗感和獲得感。捐款支持綠美佛山,植的是哪片樹,造的是哪處林,數量多少、面積幾何,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才能讓廣大市民心里敞亮,知道力之所及、錢有所值。同時,還可考慮創新互動形式,提升市民的參與意愿和活動體驗,例如開發線上認捐、線下植樹模式,可以親自到指定地點栽種,也可委托栽種;例如采取打包一片允許自主冠名的方式來滿足個性化需求;等等。此外,捐資所造林草花木,如有果實之類收獲并對認捐者有所回饋,那么這樣的良性循環會讓人更有成就感。說到底,就是讓參與進來的市民體會到捐資助綠,成果可見可享。
人勤春來早,功到秋華實。佛山在春天里啟動的這場造綠慈善行動,將在廣大市民點滴愛心的匯聚下,涓滴成河、眾木成林,成就更高質量的城市生態系統。這個生態系統也必將更好惠及全體市民。這的確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生動實踐!
文/鄭鏗志
以上文章只是作者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為佛山新聞網的文章均系佛山新聞網原創作品,版權歸佛山新聞網所有,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編輯:林茵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