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一些考生和家長熱衷付費購買高考志愿填報服務。艾媒咨詢的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高考志愿填報市場付費規模為9.5億元。(6月27日 《中國青年報》)
爆火的市場使得不少互聯網企業和創業團隊趨之若鶩,AI志愿填報輔助系統及相關App層出不窮。隨著生成式人工智能愈發普及,“AI志愿規劃師”也悄然興起,除了生成志愿填報報告,還可以像真人版的高考志愿規劃師一般,與考生和家長互動對話。這種“一鍵生成”的未來學業規劃看似操作便捷,但真的靠譜嗎?
坊間流傳著“三分靠考、七分靠報”的說法,類似觀點未免言過其實,但足以說明志愿填報的重要性。面對日趨復雜的報考規則,“AI填報”作為一種輔助工具,宣稱通過“技術賦能”,打破信息鴻溝,只需考生及家長在產品頁面上輸入并提交高考成績,數分鐘內即可“自動”輸出一份志愿表,能上的大學、專業及錄取概率應有盡有,一定程度上減緩了填報過程中的壓力,緩解考生和家長的“燃眉之急”。
AI填報志愿的底層原理是計算機系統深度學習歷年的錄取數據,將原本龐雜無序的數據結構化,從而簡化志愿填報流程、彌合信息不對稱。這勢必要求服務提供者擁有可靠的大數據來源。可就目前而言,官方招考數據、各校高招政策等權威信息,都掌握在教育考試院手中,而考試院三令五申不從事營利活動,沒有跟任何市場化主體合作。因此,目前市面上所謂的“報考大數據庫”,其數據的準確性、及時性和完整性難以保證,這也使得AI填報志愿的結果可能出現一定偏差。不久前,有消費者在某平臺投訴稱,AI推薦填報的近10所成功率在70%以上的大學,最終一所也沒被錄取。
如今看,一些標榜智能的填報應用并不“智能”,甚至比不上人工篩選。事實上,在AI軟件中輸入相同的考分,經由不同的算法模型,得到的答案也會天差地別。高考志愿填報主觀性強,影響決策的因素有很多,不僅要考慮高考分數、高招政策和錄取數據,更要結合考生自身的學術稟賦、興趣愛好、個性特長,包括未來職業規劃和專業發展方向。而AI志愿填報只是純工具性的數據分析,背后的機制是機械化地將“分數利益最大化”,并不適合于所有的考生。倘若一味追求“不浪費分數”,到頭來選擇了不適合、不喜歡的專業,更有可能適得其反。
放眼這些產品或服務,大多是販賣焦慮、炒作概念的“行家里手”:吃準家長們的填報焦慮,包裝出“科學精準”的概念,繼而打著高科技噱頭忽悠。對于良莠不齊的AI填報工具,有必要提醒家長們摒棄投機心態,立足分數排位、尊重考生意愿,作出合適的抉擇。但單方面讓家長提高警戒心,顯然還有欠缺。
吹噓“AI填報志愿”的“特異功效”,卻不敢明示項目資質等信息,已不是簡單的“收智商稅”,更違反廣告法規定,涉嫌虛假宣傳。鑒于此,監管部門有必要針對相關應用服務,及時查補執法盲區,該喊停的喊停,該取締的取締。此外,高校和地方教育部門也應發揮能動性,發起面對面的公益咨詢服務,就招生政策、院校情況和專業設置等為考生及家長答疑釋惑,揭開高考志愿填報的“神秘面紗”,使整個過程更加透明。今年,教育部陽光高考平臺首次推出“陽光志愿”信息服務系統,為考生免費提供志愿推薦、專業介紹、就業前景等服務,數據更加全面、精準和權威,也讓付費機構不再是唯一選項。
一言以蔽之,高考志愿填報需要綜合各方意見,遵循“以人為主,機器為輔”原則,最終決策權還在于考生本人。在信息和數據查詢上,AI和互聯網工具可以作為一種參考手段,切不可過度迷信,更不能取代人工填報,代替自己的思考與判斷,變成了策略與博弈的“人機大戰”。
文/孔德淇
以上文章只是作者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為佛山新聞網的文章均系佛山新聞網原創作品,版權歸佛山新聞網所有,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編輯:杜思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