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書記曾經指出,“把更多美術元素、藝術元素應用到城鄉規劃建設中,增強城鄉審美韻味、文化品位,把美術成果更好服務于人民群眾的高品質生活需求”。
面向公眾開放的城鄉公共空間,是城市和鄉村最具魅力的地方,城鄉公共空間的創新治理是文化建設賦能的重要方面。在廣東,佛山九江鎮的敦根社區和獅山鎮的招大社區、新會崖門鎮的京梅村、珠海三灶鎮的海澄社區等地,都是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聚焦建設美麗中國的典型案例。
今天的美麗城鄉空間建設具有了新的內涵要求,不僅限于更好的功能有無、空間尺度、活動支持等,更對空間的體驗和感知提出了新的要求,對于城市公共空間的開放價值、生態價值、美學價值、社區價值、遺產價值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所謂的“可感知的情緒價值”,而所有這些都與文化息息相關。三水區白坭鎮的文創古鎮、三水西南街道的百年火車站片區等,通過村干部和村民的共同實踐,驗證了“可感知的情緒價值”的重要性。
著名社會學家曼紐爾·卡斯特在其《21世紀的都市社會學》一文中認為:空間不是反映社會,空間是表達社會,它是社會的基本維度之一,無法從社會組織及社會變遷的整體過程中分離出來。的確如此,這些年我在“美學賦能鄉村振興”的實踐中,對這個觀點非但有了更深的認識,而且更堅定了以優秀在地文化影響城鄉社區,為社會實踐的提供豐富場景與空間這一愿望。
當下,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紐帶,以文化挖掘與再生帶動城鄉空間和社區復興,成為一個重要的使命和策略。面對這一命題和使命時,最大的障礙是某些地方居然以“負面清單”的方式將繪畫和雕塑等這些藝術手段和形式加以限制應用。真心希望這種局面得以打破,讓“把美術成果更好服務于人民群眾的高品質生活需求”落到實處。
我們只有充分認識到城鄉以標志性空間成為城鄉文化構建和傳播的基本要素和重要媒介的重要性,才能通過與其空間內社會、傳播實踐的緊密關聯,共同構建根植于城鄉生活的多元流動的傳播網絡,才能最終展現強大的軟實力要素力量。
文/陳榮彪
以上文章只是作者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為佛山新聞網的文章均系佛山新聞網原創作品,版權歸佛山新聞網所有,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編輯:黃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