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春來早,奮楫正當時。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佛山市市長白濤在會上發言時表示,佛山將強化“經濟大市真正挑起大梁”的使命擔當,按照報告提出的總體要求、預期目標、重點工作一項一項抓好落實,為全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大局作出更大貢獻。
今年開年,佛山就提出了“再造一個新佛山”的發展目標。這座低調務實的制造業強市正擂鼓出征,再次重塑自我。
佛山何以有“再造一個新佛山”的改革魄力?筆者認為,這種改革魄力源自于佛山人長期以來,經過歷史沉淀下來主動求變的精神,“改革創新”“銳意進取”“奮勇爭先”這些屬于新時代勝利者的鮮明標識早已在歷史的長河中成為佛山人的文化基因。改革開放春潮涌動時,佛山人率先打破“鐵飯碗”思維,1979年,容奇公社辦起全國第一家鄉鎮企業——容奇絲廠,開啟集體經濟改革先河。在全球陶瓷產業面臨衰退周期時,佛山人用技術創新開辟新賽道,蒙娜麗莎集團投入10億元建設全球首條智能化巖板生產線,實現從“制造”到“智造”的跨越。美的集團的數字化轉型堪稱典范,從2012年啟動“智造2025”戰略,到如今建成全球最大工業互聯網平臺,率先完成從傳統家電制造商向科技企業的蛻變。2024年佛山GDP突破1.3萬億元,長年穩居全國地級市前列,其背后涌動的不僅是經濟數字的躍升,更是深植于血脈的文化覺醒,用生動的實踐詮釋了改革從來不是某個時代的專利,而是刻在佛山人骨子里的生存智慧。
佛山何以有“再造一個新佛山”的改革底氣?我們不妨從佛山市高質量發展大會中尋找答案。大會指出,要積極擁抱新的“科學春天”,推動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有機銜接、高效協同,把科技創新這個“最大變量”轉變成為推動高質量的“最大增量”。當三鏈形成三位一體的發展閉環,佛山不僅找到了破解傳統產業轉型難題的金鑰匙,更鍛造出支撐“再造一個新佛山”的硬核底氣。
然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不僅有風和日麗,也會有疾風驟雨甚至驚濤駭浪。面對未來,佛山應該“怎么干”?筆者認為,佛山站在萬億GDP新臺階上,既要保持“制造業大市”的定力,更要培育“全球城市”的視野。面對百年變局中的風險挑戰,需以系統思維構建三大戰略支點,方能在時代浪潮中行穩致遠。
一是鍛造科技硬核,佛山擁有季華實驗室、仙湖實驗室等重大平臺,應該更注重給科研人員減負,保障時間就是保護創新能力,減掉科研人員不合理負擔,讓他們騰出精力聚焦半導體、氫能等“卡脖子”領域開展技術攻關,讓科研成果推動傳統制造業“設備換芯”“機器換人”“智造換血”,加快實現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改造,在工業母機、精密制造等領域形成更多“單項冠軍”,讓科技創新真正成為產業躍升的“動力源”。二是構建開放生態,深化廣佛同城化,打造“半小時經濟圈”,可以積極擁抱DeepSeek,開展人工智能多元化應用探索與實踐,主動對接RCEP國家產業鏈,建設“海外倉+數字關境”體系,吸引更多跨國企業設立研發中心,通過制度型開放破除要素流動壁壘,讓佛山成為鏈接全球創新資源的“超級接口”。三是要釋放制度紅利,努力營造各類市場主體創新創業、各展所長、競相發展的良好產業生態,建立重大改革“容錯-糾錯-激勵”閉環機制,正如高質量大會所強調,讓國企更敢干,讓民企更敢闖,要外企更敢投,讓改革活力競相迸發。
千年前,佛山人以冶鐵爐火映照嶺南夜空。新時代,佛山人將以科技創新之光點亮全球制造業版圖。這座城市的每一次躍升,都鐫刻著“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密碼。正如珠江水奔流不息,佛山改革的腳步也從未停歇。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征程中,佛山既要做穩制造業“壓艙石”,更要勇當科技革命“弄潮兒”,以“越是艱險越向前”的膽識,在激蕩的世界浪潮中書寫屬于新時代的嶺南傳奇。
文/鐘慧媛
以上文章只是作者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為佛山新聞網的文章均系佛山新聞網原創作品,版權歸佛山新聞網所有,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編輯:歐肖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