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山對口幫扶云浮灣邊村與茂名荷垌村,通過改革思維與系統觀念實現鄉村振興。灣邊村以漁耕文化為核心打造文旅IP,荷垌村依托“村企共建”構建產業造血模式。兩地實踐共同指向鄉村振興的“佛山樣本”——以戰略站位破題、以長效機制賦能,為全國提供“資金+觀念+生態”三位一體的振興路徑。
12日到14日,由市委網信辦指導、市新聞傳媒中心主辦的“佛山論見 理上網來”網絡評論生態圈創享行活動走進云浮的灣邊村和茂名的荷垌村。 實地走訪后,被兩村的巨變所“征服”,得出以上的共識。
佛山幫扶的底層邏輯是將村級發展嵌入區域戰略大局。灣邊村借力西江生態風景道建設,將漁村資源轉化為文旅經濟節點;荷垌村則響應“百千萬工程”,通過紫南村與建發集團結對,打通產業造血通道。這種“小切口融入大戰略”的打法,既避免單兵突進的資源浪費,又為區域協同提供支點,彰顯高位謀劃的巧思。
佛山干部敢于觸碰鄉村振興的深層矛盾。灣邊村通過“租金+分紅”模式整合閑置宅基地,破解土地碎片化瓶頸;荷垌村以“村企共建”引入社會資本,構建“大頭菜產業園+加工基地”產業鏈。兩地均跳出“給錢給物”的傳統幫扶框架,通過利益共享機制(村民享利潤分成、村集體獲長期收益)激發內生動力,實現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參與”的轉變。
灣邊村的“逆襲”印證文化IP的強大生命力:保留傳統“防洪屋”建筑,打造“云浮版馬爾代夫”文旅品牌,2025年春節接待超15萬人次,五一小長假接待游客超過5萬人次,驗證了文化資源的現代轉化價值。而荷垌村的“紫南經驗”輸出,則通過大頭菜加工產業園延伸農業價值鏈,提供200個就業崗位,形成“生產—加工—銷售”閉環。兩地實踐表明,鄉村振興需以文化塑魂、以產業筑基,方能擺脫“短期熱鬧”的困境。
佛山幫扶的系統性體現在“生產—生活—生態”的全鏈條設計。灣邊村同步推進污水處理、道路硬化與民宿集群建設,荷垌村則通過技能培訓提升村民對接產業的能力。更關鍵的是治理創新:灣邊村村民讓渡宅基地支持公共建設,荷垌村引入企業化管理優化資源配置,兩者均構建了“共謀共建共享”的基層治理新模式,為長效振興奠定制度基礎。
佛山樣本雖然取得階段性成功,但仍需要進一步思考下一步如何更穩健發展。如灣邊村的“網紅經濟”需向文化深度體驗升級,實現從“網紅經濟”到“長虹經濟”的再次升級;荷垌村則需平衡資本與小農利益,防止產業同質化,未來可探索跨區域經驗共享(如文旅運營團隊交流)、強化技術賦能(如佛山制造業對接農產品加工),將“村景”變“風景”,為全國鄉村振興提供可復制的“嶺南方案”。這就需要幫扶的佛山干部在思想解放的步伐再邁開幾點,在“發現價值”和“重塑價值”方面再大膽探索出適合兩村科學發展的新模式,用改革辦法破解當前遇到的阻力和障礙,用“把兩村當故鄉”家鄉情懷來謀劃更長遠的發展,讓村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更強些,讓“雙向奔赴”成為這里發展的最美代言詞。
佛山幫扶的實踐證明:鄉村振興不是簡單的“資金輸血”,而是通過戰略站位、文化賦能、產業造血、治理革新實現系統性突圍。灣邊村與荷垌村的蛻變,既是“百千萬工程”的生動注腳,更是鄉村振興從“物理變化”到“化學反應”的典范,更是佛山幫扶干部用真金白銀和用心用情與當地干群實現“同頻共振”的結果。未來需在市場化運營、區域協同、文化深耕上持續發力,同心同行,方能真正實現“和美鄉村”的長遠目標,為全國的鄉村振興提供鮮活的佛山樣本。
文/王曉琦
以上文章只是作者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為佛山新聞網的文章均系佛山新聞網原創作品,版權歸佛山新聞網所有,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編輯:黃銀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