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2-14日,由佛山市委網信辦指導、佛山市新聞傳媒中心主辦的“佛山論見 理上網來”網絡評論生態圈創享行活動走進云浮、茂名,前往佛茂產業園、灣邊村等標桿項目進行實地探訪,以多元視角探析區域協調發展路徑。在參觀過程中,茂名曹江鎮荷垌村和云浮都楊鎮灣邊村的發展讓人印象深刻。這兩個村自然條件大不相同,卻在佛山幫扶協作中殊途同歸,展現出鄉村振興的多元可能。其中有幾點原因有跡可循:
因地制宜,堅持“輸血”和“造血”兩手抓
在以往的幫扶案例中,用得最多的招數就是直接“輸血”,送錢或雞苗給農戶,一旦“輸血”的動作停止,效果立馬消退,還可能造成被幫扶地區養成“坐、等、靠”等不良風氣。促進發展就要因地制宜,堅持“輸血”和“造血”兩手抓,一方面要加大經濟發展優勢地區對欠發達地區的幫扶協作力度,另一方面要著力提升欠發達地區自身發展能力,授之以漁才能走得更遠。
荷垌村借力佛山市紫南村幫扶團隊與建發集團,將300余年的大頭菜種植傳統升級為現代產業體系:通過建立“黨支部+龍頭企業+農戶”的產業發展機制,形成集體經營、合作經營、家庭經營等多形式共享共生的產業體系,讓村中 300 多畝大頭菜年產值達到600萬元。目前正在規劃建設50畝的農產品加工產業園,發展大頭菜、辣椒、香蕉、淮山薯等農產品加工。
而臨江漁村灣邊村則抓住文旅機遇,引入了灣邊文旅項目,將防洪屋群落改造為特色民宿集群,不但帶動村集體收入躍升,還進一步推動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與鄉風文明融合。
村容村貌治理與產業規劃相結合,助力舊村換新顏
佛山禪城紫南村是鄉村治理有名的示范村,在其治理經驗賦能下,荷垌村構建起現代化鄉村治理體系:2.8公里沿江碧道串聯大頭菜體驗中心、耕讀公園等文旅節點。“2.4公里主干道+2.8公里沿江碧道+10條村支路”的“兩橫十縱”的格局織就通達路網。黨群服務中心建起來了,還有學校、廣場、足球場、污水處理廠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全面提升民生質量,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灣邊村的蛻變更具戲劇性——從“臟亂差”漁村到“云浮馬爾代夫”。通過整體環境整治與夜景照明工程,保留江岸漁村肌理的同時,打造出集書吧、mini吧、特色民宿于一體的文旅綜合體。目前一期項目已完工,民宿已投入使用對外營業,二期將增加改造40間特色民房。灣邊村文旅項目的落地,不但極大改善了灣邊村人居環境,更讓村民得到了切實的收益,該項目采取租金+分紅的形式令村民大幅增收,而村集體在項目運營第4-10年起每年將獲得稅前利潤的8%。
一村一品,持續提升自身發展能力,由“輸血”到“自身造血”過渡
荷垌村除了發展旅游業,吸引眾多人來打卡之外,還善于利用飲食文化名片來進行品牌宣傳。依托“廚師之鄉”文化底蘊,以“每10人1名廚師”的人才優勢打造美食IP,“曹江頭菜蒸扣肉”還獲評茂名市“10道必點涼菜”。
灣邊村則借勢大灣區經濟,將文旅項目與西江金魚沙島生態資源聯動開發,持續完善“生態+商業”價值鏈。據了解,今年春節假期間至今,灣邊村的人流量累計超20萬多人次,直接帶動了流動攤販、土特產售賣、餐飲住宿等文旅消費,灣邊村小吃街共有攤位50多個,平均每個攤位每日的營業額約5000元,有效促進當地群眾收入,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收入來源。
通過荷垌村和灣邊村的發展,可以看到這種區域協作創新模式,既彰顯佛山幫扶的精準施策,更揭示鄉村振興的核心邏輯:尊重地域特色培育內生動力,通過系統化治理實現環境價值與產業價值的雙重提升。
文/許春生
以上文章只是作者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為佛山新聞網的文章均系佛山新聞網原創作品,版權歸佛山新聞網所有,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編輯:梁智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