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5月25日)上午,在南海區九江鎮,一座始建于光緒年間的萬善堂,歷經126年風雨后又一次迎來重生。這座曾以“竹籌掛號”“醫食同濟”守護生命的慈善地標,如今在“環兩江先行區”高質量發展與“人文南海”的時代命題下,被賦予全新使命。其修繕工程不僅是對歷史建筑的物理修復,更是一場關于“善治”的深層探索——慈善公益如何以微光聚星火,激活城市治理的底層邏輯,成為區域發展的精神引擎。
歷史與當下:慈善基因的“雙重解碼”
萬善堂的百年歷程,是一部民間自治的微觀史。自1898年九江僑胞社會賢士岑伯銘、黃季雅等人捐資創立以來,它以“無差別醫療”理念顛覆傳統救濟模式:患者僅需自報家門即可免費診療,憑竹籌掛號、領藥,甚至可獲粥面果腹。這種“醫病更醫心”的實踐,比西方現代醫療公平理念早半個世紀。抗戰時期,黃伯始以《請議書》聯結海外鄉親,維系慈善命脈;1950年代停辦后,其舊址孕育了九江醫院的現代化轉型,成為醫療體系演進的活化石。
今日的修繕工程,正是對這種慈善基因的現代轉譯。通過區塊鏈技術記錄每塊磚瓦的捐贈來源,萬善堂將百年前“竹籌掛號”的公平精神數字化;AR技術復原戰時分粥場景,讓年輕一代直觀感知“醫食同源”的人文關懷。歷史與當下的對話,使慈善從抽象的道德符號,轉化為可感知、可參與、可延展的治理資源。
“環兩江先行區”建設:慈善空間的重構與賦能
九江鎮正在實施“環兩江先行區”活力中心與“水上南海”示范鎮建設,本質是一場空間生產革命。萬善堂的修繕,恰以“慈善+”模式為這一戰略注入文化動能。一是空間功能疊合,保留原貌融入沉浸式展覽,藥材倉庫將被改造為慈善咖啡館,收益反哺公益;或許創設“仁醫劇場”演繹“黃伯始請議書”主題的歷史劇,形成“歷史記憶-社區服務-文化消費”的共生體。二是文旅生態閉環,串聯吳家大院、萬壽街等復原景觀,打造“慈善+文旅”研學路線,推出“福米”助農品牌,將儀式性福米捐贈轉化為可持續產業鏈,每袋米掃碼可追溯幫扶農戶,實現“公益消費-商業反哺”閉環。三是虛擬空間延伸,開發“萬善云藥房”線上平臺,對接互聯網醫療;設計“九江慈善碼”,將竹籌掛號轉化為志愿服務積分體系,構建數字時代的公益生態。
這種空間重構,使萬善堂從靜態歷史遺存升華為動態治理節點,成為“環兩江先行區”建設中文化賦能的核心載體。同時,亦是薪火相傳的感恩畫卷、守正創新的時代答卷、向善而行的莊嚴承諾。
高質量發展:慈善共同體的治理啟示
九江的實踐證明,慈善不僅是道德情懷,更是高質量發展的治理資本。
社會動員創新,修繕工程通過“線上+線下”雙軌募捐,吸引海內外鄉人參與,數百萬元的善款中,甚至出現“30元”“10元”的小額善款潮。這種“全民善舉”模式,將“勿以善小而不為”轉化為社會治理的毛細血管網絡。
社會賢士治理轉型,以社會賢士鄧錫華為首的眾社會賢士突破傳統捐贈模式,深度參與其中,從“施與者”向“共建者”的進化,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與資本的雙重支撐。
制度性突破,政府體現出應有的感知力和決策力,配套“慈善空間容積率獎勵”政策,鼓勵商業項目預留公益功能區,計劃由專業機構運營收益,確保永續性。此類制度設計,將慈善資源轉化為可持續治理資本。
文明向度:小善舉與大時代的共鳴
萬善堂的重生,折射出中國慈善文明的現代性突圍。一方面通過設立海外“萬善之窗”聯絡站,僑胞可云端認養古建筑構件;開發“全球九江人慈善地圖”,實時呈現跨國愛心接力,使地方善舉升華為文明交流樞紐。另一方面與周邊鄉村共建“萬善藥圃”,復興藥材種植,形成“堂內義診-田間扶貧”聯動;創設慈善研學路線,解碼嶺南慈善文化基因,推動城鄉資源雙向流動。再一方面讓青少年通過“少年慈善大使”計劃參與導覽,志愿服務時長可兌換研學機會;AR技術還原歷史場景,讓年輕世代在沉浸體驗中傳承“患難相守”的倫理。這種代際傳遞,使慈善精神突破時空界限,成為文明延續的源代碼。
善治之光,照亮高質量發展之路
當修繕一新的萬善堂矗立于“環兩江”活力帶上,其意義遠超建筑本身。今天親歷見證,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真正的慈善絕非施舍,而是社會資本的創造性轉化——30元捐款與百萬善款同等珍貴,竹籌掛號與新技術共構公平,鄉愁記憶與文旅消費同頻共振。這種“小善大治”的智慧,正是人文南海和佛山高質量發展的深層密碼。在這里,每一塊重鋪的青磚都在訴說,當慈善精神融入城鄉基因,高質量發展便不再是冰冷的GDP競賽,而是充滿溫度的共同富裕征程。
文/陳榮彪
以上文章只是作者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為佛山新聞網的文章均系佛山新聞網原創作品,版權歸佛山新聞網所有,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編輯:黃銀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