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市區碰到這樣一個讓人無奈的現象:一些商業大廈或寫字樓將大樓下方的開放區域,用鐵欄或花壇圍擋起來,僅留只夠單人勉強通行的通道。盲道中途被截斷,輪椅和嬰兒車難以通過,原本規劃用于停放電動自行車與共享單車的位置也因為“美觀整治”而被大幅壓縮,導致車輛只能擠占綠道、人行道。初看之下整潔了不少,但換個角度看,這樣的“美”究竟屬于誰,擁擠又留給了誰?
作為市民,當然理解物業方提升環境品質、增強安全感的初衷,但公共空間不應成為私權的延伸。當一個大廈將本來與城市道路相連、通暢無阻的空間圍起來時,它不僅是圍起了一塊地,更是人為切斷了城市空間的連續性,把屬于所有人無阻通行權利悄然收歸己有。這無形中是一種空間剝奪,是對城市公共性的干擾。
這種現象并非個例,有著日漸常見的趨勢。從早年商場門前“防坐人”裝置,到如今大廈“美化”空間的圍擋,再到綠道、盲道被占壓,城市中那些原本屬于市民的空間,正在被一點點地壓縮。一個盲人走到中斷的盲道前不知所措,一個推著嬰兒車的媽媽被迫繞道,電動自行車騎手無處可停,只能將車停在綠道上——這并非他們的過錯,而是空間治理上的冷漠與疏離。
城市是所有人的城市,而非僅僅屬于某些樓宇。真正美麗的城市,不只是看上去整潔漂亮,更重要的是它是否讓每一個人都能方便、安全地生活。一條順暢的盲道、一段平整的坡道、一個充足的停車區域,遠比增設再多花槽和圍欄更有溫度。
雖然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是“為了管理秩序”,可管理的目的,從來都不應是制造新的障礙。管理如果脫離了服務的本質,只剩下封閉和控制,那就失去了它的意義。城市中的每一個設計,每一次調整,最終都應該回到“人”的尺度上來考慮,而不是只圍繞場所的美觀和管理的方便來決策。
這些公共空間的爭議,說到底,是權利和管理的平衡問題。城市生活的復雜性就在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訴求:有人步行,有人騎車,有人推嬰兒車,有人使用輪椅。好的城市治理,不應讓這些需求彼此沖突,而應努力尋找一種盡可能兼容的方式。讓空間變得更整潔的同時,也要確保不去擠壓別人的權利。
市民不反對美化環境,不反對提升管理,但更希望在此過程中,管理者與使用者之間有更多的對話,有更切實的考慮。多聽聽市民的聲音,多走幾步路去看一看空間的使用場景,也許就會有不同的決策。比如保留原有的通行路徑,在美化過程中考慮盲道與坡道的延續性,為電動自行車、共享單車留出合理空間并對其停放進行引導,而不是一刀切“清零”。
城市需要有人味兒,一條沒有被截斷的盲道,一個沒有圍擋的寬敞廣場,能極大地改善一位普通市民的日常感受。希望有關公司、物業單位、設計人員乃至城市管理者,能夠從這樣的細節出發,把城市空間還給大眾,把公共利益放在心頭。
一座城市真正的美,從來不是由幾棟大樓決定的,而是由無數個普通人走在路上的安穩與從容決定的。
文/霓霓
以上文章只是作者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為佛山新聞網的文章均系佛山新聞網原創作品,版權歸佛山新聞網所有,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編輯:黃銀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