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龍舟競渡成為每一個城市鄉村的熱點和焦點。觀龍舟,想到了“龍舟講堂”。南海講師團十載砥礪,數萬場宣講如春風化雨,浸潤百萬黨員群眾心田,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植南海沃土,更在鄉村振興、“百千萬工程”、“環兩江”發展、“人文南海”建設等宏大敘事中,化身不可或缺的理論宣講主力軍。不久前,南海“龍舟講堂”的鳴笛啟航,以澎湃的“龍舟精神”為槳,正劃開基層理論宣講創新探索的嶄新航程。
十年一劍,南海講師團的堅實步履早已刻入時代年輪。從城市機關到鄉村阡陌,從繁華商圈到社區深處,他們讓“高大上”的理論在南海大地具象為“實打實”的發展動能。在“百千萬工程”一線,他們為產業布局注入理論靈魂;于“環兩江”建設熱潮中,他們為藍圖落地夯實思想根基;在“人文南海”的潤澤路上,他們讓核心價值化為百姓日用。講師團成員如星火燎原,以理論之光點燃了南海實踐的萬千火炬。
然而,時代浪潮奔涌不息,理論宣講亦需破浪前行。傳統宣講方式在傳播深度與持久度上已顯局限,“龍舟講堂”的應時而生,正是對這一深刻命題的銳意回應。它巧妙借力南海深厚的龍舟文化基因,將“同舟共濟、奮楫爭先”的龍舟精神化為理論傳播的精神紐帶,使黨的創新理論宣講從“講臺”走向“船頭”,從“報告廳”轉向“賽龍舟”的暄騰場景。以“小切口”承載“大主題”,在龍舟競渡的激昂鼓點里,在榕樹濃蔭下的親水平臺旁,理論講述因文化浸潤而有了溫度與厚度,更在沉浸式體驗中直抵人心。
“龍舟講堂”的創新遠不止于形式。它聚合多元宣講隊伍,學者、干部、社會賢士、百姓皆可執槳發聲;它擁抱全媒體傳播,讓理論“浪花”借由線上平臺涌向更遠方。這艘“龍舟”最終指向的是理論宣講的“最后一公里”——讓思想之“舟”真正“劃”進基層肌理,“游”入民心深處,在百姓“日用而不覺”中激蕩起認同與行動的漣漪。
“龍舟講堂”的啟航,是南海理論宣講守正創新的生動縮影。它啟示我們,理論的生命力在于扎根大地,其傳播的穿透力則源于與本土文化血脈的深度相融。當黨的創新理論搭載上“龍舟精神”這樣富有地域生命力的載體,宏大敘事便能在群眾身邊激起最真切的回響。這艘“龍舟”能否行穩致遠,有賴持續探索的匠心與深耕場景的定力。南海的破浪實踐,或將為新時代基層理論傳播點亮一盞引航的燈。
理論之舟,唯有深深融入一方水土的文化血脈與生活肌理,方能承載千鈞重托,破浪前行,駛向人民心靈的港灣。
文/陳榮彪
以上文章只是作者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為佛山新聞網的文章均系佛山新聞網原創作品,版權歸佛山新聞網所有,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編輯:歐肖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