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體育榮譽背后,是一場關于文化資源創新轉化的深度實踐,一組組具體名單見證著南海從傳統水鄉向人文經濟引領區的跨越。
11月10日,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先進個人、全國體育系統先進集體先進個人表彰大會在廣州召開。南海區群眾體育工作取得歷史性突破——南海區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榮獲“全國體育系統先進集體”稱號,并得到總書記的接見,成為全國縣域體育領域的標桿代表。

南海區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榮獲“全國體育系統先進集體”稱號。圖源:佛山市新聞傳媒中心
這次南海區獲得的榮譽頗具分量。南海區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作為全國僅有的67個“全國體育系統先進集體”之一,是廣東省唯一獲此殊榮的縣區級體育部門。該局憑借其卓越的統籌規劃能力,構建了“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全民共享”的發展格局,在過去幾年統籌約50億元財政資金,撬動超過15億元社會資本投入體育事業建設。
同時,全區還有多個單位和個人獲得表彰。大瀝鎮人民政府、南海區武術協會、九江龍舟協會、南海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佳兆業體育場館管理(佛山)有限公司等六家單位榮獲“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稱號。這些單位各具特色:大瀝鎮政府在基層體育推廣方面成效顯著;南海區武術協會在傳統武術傳承與普及方面成果豐碩;九江龍舟協會在龍舟文化推廣與賽事組織方面表現突出;南海農村商業銀行成為企業支持體育事業的典范;佳兆業則在社會力量參與體育設施運營方面樹立了標桿。
在先進個人方面,陳子峰、羅亞、區儉安、陳啟光四人榮獲“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個人”稱號。其中,陳子峰作為南海區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群眾體育股股長,在基層體育管理創新方面貢獻突出;羅亞作為獅山鎮宣傳文體旅游教育辦公室的二級主任科員,在推動鄉鎮體育事業發展方面成效顯著;區儉安擔任九江龍舟俱樂部總教練,在龍舟教練人才培育方面功不可沒;陳啟光作為納德利龍舟文化產業基地董事長兼總經理,在龍舟文化產業開發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體育榮譽:南海模式獲得國家認可
在我看來,這次表彰是對南海區2021-2024年群眾體育工作的權威認可。近五年來,南海建成6514個體育場地,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3.62平方米,遠超全國3.0平方米的平均水平。
在全省率先實現國民體質監測點全覆蓋,11035名社會體育指導員組成的專業服務隊伍,共同織就了“十分鐘高品質體育健身圈”。這些扎實的基礎建設工作,為南海區獲得國家級榮譽奠定了堅實基礎。
文化IP+體育:南海成功的密碼
南海的成功,我認為在于跳出傳統體育發展模式,讓傳統文化成為全民健身的“流量密碼”。
作為嶺南水鄉、醒獅發源地,南海將899條河涌、500年醒獅傳承、54個武術拳種等文化資源,轉化為群眾體育的獨特優勢。

龍舟文化的創新轉化是南海的一大亮點。立足“村村有龍舟”的民間基礎,南海成功打造“南海龍超”品牌。通過出臺龍舟創新發展行動計劃,構建六大系列賽事與積分機制,推動龍舟從“端午限定”升級為“全年常態”。
更值得稱道的是,南海通過全媒體傳播策略,讓龍船漂移在抖音平臺收獲63億次傳播量,使這一民俗賽事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梁。2025年端午系列活動吸引92萬人次游客,創造4.67億元旅游收入,實現了“文化流量”到“發展增量”的轉化。
醒獅與武術的活化利用同樣成效顯著。南海將醒獅融入校園教育,創編《醒獅操》推廣至中小學,2023年“萬人醒獅操”創下吉尼斯紀錄。連續21年舉辦的“黃飛鴻杯”獅王爭霸賽,已成長為世界規模最大的獅藝賽事。
人文經濟:體育榮譽背后的區域發展之道
南海區的體育成就,是其打造“人文經濟引領區”的一個縮影。在今年1月召開的中共佛山市南海區委十四屆九次全體會議上,南海區委提出打造人文經濟示范區,利用人文力量推動發展邏輯之變、模式之變。
南海區深刻理解文化資源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牽引作用。2025年6月,南海區發布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工作方案,圍繞 “山、水、園、街、廠、館”資源開展招商推介與項目路演。
南海區推動文商旅體創融合,推出12大IP游南海項目,包括跟著美食游南海、跟著演出游南海、跟著龍舟游南海等。這些項目不是簡單的旅游包裝,而是對南海文化資源的系統盤活與創新轉化。
以“南海龍超”為例,這一項目已構建起“1+3+N”發展體系(1個龍超IP,龍舟、醒獅、舞龍3大非遺載體,N個延伸業態),實現了“非遺為核,因賽促旅、以旅帶消”的良性循環。2025年,“南海龍超”案例被評為2025非遺旅游融合年度創新案例,且是廣東省唯一獲此殊榮的項目。
發展啟示:南海經驗的普遍意義
南海區的實踐為體育強國提供了基層范本,以我對南海的觀察,我認為南海的成功經驗具有三重啟示:
首先,文化賦能是特色發展的核心。將地域文化與體育賽事深度融合,既能增強群眾認同感,又能提升品牌辨識度。
其次,體系構建是長效發展的保障。通過場地供給、人才培育、賽事運營的全鏈條建設,讓全民健身從“一陣風”變為“常態化”。
最后,融合發展是價值提升的關鍵。體旅、體教、體衛的跨界融合,拓展了體育的民生價值、經濟價值與文化價值。
南海區并沒有滿足于現有成績。站在新的起點上,南海正以此次表彰為契機,持續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深化文化與體育的融合創新。
走進南海區的社區體育公園,隨處可見健身鍛煉的市民;夜幕下的龍舟訓練基地,燈火通明中映射著年輕一代奮力劃槳的身影;鄉村籃球場上,激烈的“村BA”比賽引來陣陣喝彩。這些日常場景,共同構成了南海區群眾體育的生動畫面。
南海的實踐表明,當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相融合,當體育健身成為市民日常的一部分,人文經濟就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實實在在的城市活力之源。從領獎臺出發,南海正在書寫更多關于人文與經濟互促共進的精彩故事。
文/陳榮彪
(編輯:梁智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