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9日,南海區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專題學習會在西樵召開。會議圍繞人文經濟與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開展專題學習,南海區委書記顧耀輝主持學習并部署工作。提速發展文創產業,南海首提“建設創意城市”。
當“創意城市”這四個字從南海響亮地道出,我們聽到的是一場關乎中國縣域經濟未來命運的深刻內省與文明躍遷的嘗試。在吹響人文經濟號角一年后的今天,南海亮出的波瀾壯闊和雄心,已然超越了常規意義上的產業升級,它正在進行的,是一場靜水流深的城市革命。
南海的抉擇,源于對中國縣域發展困境的清醒認知。長期以來,以傳統制造為脊梁的縣域經濟,在全球化紅利消退、要素成本攀升的當下,普遍面臨著增長的瓶頸與轉型的陣痛。當土地、勞動力等傳統優勢逐漸消弭,何處尋找新的生長點?南海將目光投向了最具潛質也最容易被忽視的資源——人的創造力。這不僅是產業轉型,更是一次發展哲學的徹底轉變。
這場革命的核心,在于重新定義城市與人的關系。傳統工業化思維下的城市,常將人視為生產的要素、發展的工具;而創意城市南海,則力求讓每一個生活于此的人“成為創意的主體”。從“文創+”融合發展到藝術家與企業對接機制,從支持傳統產業引入創意設計到培育“主理人經濟”,這些舉措背后,是一條清晰的主線:打破創意的壁壘,讓文化從束之高閣的展品,轉變為流動在城市血脈中的活性能量。
南海的探索之所以具有里程碑意義,在于它正試圖破解中國縣域經濟發展的核心難題——如何從外部輸血轉向內生造血。創意城市的構建,不是簡單地引進幾個大項目、建設幾個文創園區,而是培育一種讓創意自然生發、讓人才充分涌流的社會生態。它關乎營商環境的優化,更關乎生活品質的提升;關乎經濟結構的調整,更關乎城市氣質的重塑。
這場實驗的深遠之處還在于,它代表著一種縣域文明形態的躍遷。工業文明時代的城市,多以效率為先,呈現出標準化的面貌;而創意生態下的城市,則將重歸人的尺度,珍視多樣性、獨特性與包容性。南海若成功,將不僅證明文化資源可以轉化為經濟動能,更將證明:一座城市真正的活力,源于每個個體創造力的自由表達與實現。
從人工智能到氫能產業,再到如今的文創產業,南海區的系列專題學習展現了一種難能可貴的認知:在變革的時代,最大的風險不是嘗試后的失敗,而是固守后的落后。當一座城市的執政者將學習能力視為核心能力,這座城市便擁有了應對不確定性的最大確定性。
南海打造創意城市的征程,或許不會一帆風順。它需要打破政策的路徑依賴,需要克服體制的慣性思維,更需要構建起一套真正尊重創意、滋養創意的社會支持系統。但這正是其價值所在——在中國縣域經濟的十字路口,南海正以自身的實踐,為無數同樣依賴傳統制造、面臨增長瓶頸的中國城市,探索一條破繭重生之路。
這場實驗的終點,或將遠遠超出經濟范疇,它關乎的,是一座城市如何找回自己的精神主場,如何讓生活其中的人們重新獲得對這片土地的認同與熱愛。當千萬普通人的創意被激活,當文化自信真正植根于日常生活,城市便將不再是冰冷的建筑集合,而成為無數夢想交匯、多元故事生長的溫暖共同體。
南海向創意城市的進軍,是一次偉大的出發。它的成敗,不僅關乎一城一地的興衰,更將為中國縣域經濟的未來提供一種全新的可能性。在這條前人未曾走過的路上,每一個堅實的腳步,都在為中國城市的文明演進書寫新的注腳。
文/陳榮彪
(編輯:黃銀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