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上午,廣湛高鐵佛山站建設啟動儀式暨佛山高鐵未來城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發布大會在佛山市禪城區新佛山站選址范圍隆重舉行。政府代表、業界代表及學術專家齊聚,共同見證這一歷史時刻。

打造新一代立體交通樞紐
推進軌道交通“四網融合”
廣湛高鐵佛山站是佛山市“兩主四輔”鐵路客運樞紐的主客運樞紐之一。其建設不僅是佛山市軌道交通建設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更是推動軌道交通“四網融合”、構建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的重要一步。


啟動儀式現場。通訊員供圖
廣湛高鐵佛山站將投入110億元構筑“高鐵+地鐵+公交”三位一體的綜合交通體系,無縫銜接軌道3號、7號、15號線,構建道路+軌道快速接駁系統,采用南進南出、北進北出的高鐵進城樞紐交通組織方案,打造佛山超級TOD綜合型樞紐,實現20分鐘覆蓋佛山主要城市節點,全面接入廣佛地鐵一張網。

廣湛高鐵佛山站效果圖
據了解,該項目占地面積16.4萬平米,建筑面積29.4萬平米。該工程上部結構為廣湛高鐵佛山站站房及城市綜合交通中心(面積約5萬平米)以及車場上方上蓋綠化平臺(面積約8萬平米)。項目共3層地下室,地下一層為停車場、綜合換乘廳以及鐵路出站廳;地下二層為預留軌道交通7、15號線站臺層,地下三層為地鐵3號線新增佛山站站臺層。3號線與7、15號線車站在地下一層北側共用綜合換乘廳作為站廳層。這一布局將極大地提升佛山站的區域輻射力與綜合交通服務能力,實現鐵路、地鐵、公交等多種交通方式的快速銜接,為市民出行帶來前所未有的便捷與高效。
作為國家“八縱八橫”高速鐵路網、沿海鐵路客運大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廣湛高鐵可實現與京廣、廣河、廣汕等高鐵跨線運營,佛山站可實現與九條(段)350km/h的高鐵連通,東向通過京九沿線至長三角地區,東部沿海城市;西南向連接廣湛、深南高鐵連接至粵西、北部灣、海南;南向通過珠肇高鐵連接至珠海、澳門;北向通過京廣沿線連接至武漢、京津冀,極大彌補佛山北上的短板,成為佛山北上的新通道。
高鐵進城
加速區域融合
去年年底,《廣州都市圈發展規劃》發布,佛山與廣州市的中心區一起作為廣佛核心區成為廣州都市圈的“一核”,廣佛同城要開始從核心區的同城化全面走向全域同城化。今年5月26日,廣佛南環開通,廣佛南環的開通,不僅是物理距離的縮短,更是經濟活力與機遇的無縫對接,實現了廣州、佛山、東莞三城半小時經濟圈的高效聯動。

啟動儀式現場。通訊員供圖
7月28日,廣湛高鐵佛山站建設啟動,建成后,將極大縮短佛山與周邊城市的時空距離,未來乘坐廣湛高鐵,只需15分鐘,即可通達兩座萬億GDP城市的中心。這一系列的發展與變革,標志著佛山乃至整個廣佛都市圈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邁向更加緊密、高效、協同的一體化發展新階段。
高鐵的引入,不僅是對傳統交通格局的深刻重塑,更是對區域經濟版圖的重新布局和激活,將促進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加速匯聚,為佛山城市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與動力。佛山站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與交通優勢,正引領著佛山城市中心區域向高鐵時代邁進,開啟城市發展的新篇章。
借站建城、站城一體!
引領城市高質量發展
會上,佛山正式對外發布“佛山高鐵未來城發展規劃”和“佛山高鐵未來城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將以廣湛高鐵佛山站建設為契機,把握“高鐵進城”“地鐵加持”的“雙鐵”重大機遇,推動片區城市能級、產業結構、生活品質全面提升,打造集高智能交通、高效能治理、高科技產業、高品質生活于一體的佛山高鐵未來城。秉持“借站建城、站城一體”理念,規劃范圍內總用地面積約9.3平方公里,總建設用地約892公頃,規劃人口規模為19.3萬人。其定位為“軌道上的智慧都市區、廣佛芯的科創引領區、大灣區的英才薈聚區”。
佛山站的設計理念與建設標準,也充分體現了“以站建城、站城一體”的發展理念。佛山站設計以“錦繡灣區,花開禪城”愿景,以市花白玉蘭為靈感,融合現代動感與傳統文化,展現高鐵速度與城市活力。同時,佛山站充分利用佛山地區的特點,預留了太陽能光伏發電條件,設置了高標準的被動式節能與高效制冷系統,致力于打造一座綠色低碳、環保節能的特色高鐵站房。站房不僅是藝術表達,更傳承佛山文化,創新站城一體理念,打造“玉蘭之樞、智慧綠島”。

佛山高鐵未來城效果圖
佛山站的建設,不僅僅是一個交通樞紐的打造,更是一個城市綜合體的構建。未來將以佛山站為核心,把佛山站片區打造成為集居住、工作、休閑、娛樂于一體的城市活力區。這種以站建城的模式,將有力推動佛山的高質量發展,提升城市的綜合競爭力和吸引力。
隨著廣湛高鐵佛山站建設啟動和佛山高鐵未來城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的發布,佛山將構建起更加便捷、高效、安全的軌道交通網絡體系。佛山市軌道交通局局長陳衛東表示,將繼續搶抓粵港澳大灣區軌道交通建設發展機遇,以廣湛高鐵佛山站動工建設為契機,繼續加強與各方的溝通協調,支持配合軌道交通沿線各區、鎮(街)解決在要素保障中遇到的重點、難點問題,共同推動佛山軌道交通事業高質量發展,為佛山乃至大灣區城市群的協同發展貢獻更大力量。
(編輯:戴紫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