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国产一区_亚洲成人www_国产高清视频一区_精品区一区二区

生態石水 皂幕山下綻放美麗經濟

2024-09-24 08:00 來源:佛山日報

一條村也有自己的招商中心,這是相當少見的。

從高明區楊和鎮石水村委會出來右轉約100米,一棟設計感十足的建筑映入眼簾——這里是石水招商中心。這個由舊糧倉改造而成的招商中心雖只有100多平方米,卻“別有洞天”,一個沙盤便將石水概貌、發展資源“和盤托出”。

“以前招商全靠一張嘴,現在客商可通過沙盤直觀地了解石水村獨特的生態資源優勢,往往事半功倍。”石水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嚴國全欣喜地說,今年招商中心建成后已經引進多個產業項目。

作為佛山轄區面積最大的行政村,石水村曾是一條窮山村。鄉村產業的空白與地理位置的閉塞,即便坐擁“佛山第一峰”皂幕山等豐富生態資源,石水村也一度面臨發展困境。

石水村的命運齒輪,隨著這兩年“百千萬工程”的深入實施而加速轉動。如今,石水村更加系統地把生態資源轉化為發展資源,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成為全省“百千萬工程”首批典型村。

從“一窮二白”走向欣欣向榮,石水村在皂幕山下催生“美麗經濟”,逐漸走出了一條獨具佛山特色的“兩山”轉化之路。

青山碧水環繞的石水村。

由舊糧倉改造而成的石水招商中心。

綠水青山石水的幸福靠山

“有一家種植香水檸檬的企業有意在我們村租用山地約1200畝,其中約300畝屬于村集體山地,同意出租的戶主請接龍簽名。”今年3月,石水村井一村民小組長黎鳳英將信息發布在村微信群后,瞬間“炸開了鍋”。

面對這“潑天的富貴”,村民抑制不住激動的心情,紛紛在群里留言討論。短短幾天,100多戶山地戶主或在群里接龍,或在紙上簽名,最終有超過96%的戶主同意出租。

“以前用山地種桉樹,要耗費人力和資金管理。現在租出去,不用操心,還可以收租金。”黎鳳英說,目前已清退出租地塊上的七成速生桉,期盼早日種上檸檬樹。

石水村的“搖錢樹”從速生桉變成檸檬樹,折射了當地在生態資源利用上的觀念轉變。而這片土地的綠色生態發展故事,還要從那片迷人的山水講起。

夏末,皂幕山蒼翠深邃,西坑支流碧水潺潺。漫步在山腳下的石水村,村舍整齊、田園芬芳、綠樹成蔭,映入眼簾的皆是一幅幅美麗生態畫卷。

千百年來,皂幕山見證并深深影響著石水村的發展。皂幕山是高明河主要支流楊梅河的發源地,水文資源豐富。碧水穿流層層山林,造就了最初的石水村。

石水石水,顧名思義,便是“石+水”,以遍布山野的鵝卵石和碧水山間環繞而得名,有“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之雅意。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皂幕山為石水村提供了豐富的山地農林資源。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石水村和周邊幾條村,家家戶戶都在山地種茶。

進入21世紀,各地投資造林熱潮席卷而來。由于速生桉生長速度快、經濟價值高,不少村民在山地甚至農田上種植速生桉。88歲的村民黎惠生經歷了那段熱潮,“種茶需要幾年維護期,前期沒有多少收益,很多人把適合種茶的山地都種上了桉樹。”

然而,村民們慢慢發現,大面積無序種植速生桉,導致山地水土流失、水源受影響、土壤肥力退化等系列生態問題,并非長遠之計。

近年來,在“百千萬工程”、綠美廣東、綠美佛山生態建設推動下,石水村充分利用退桉還林騰出的寶貴林地空間,種植香水檸檬、柿子等經濟價值較高的作物,探索生態價值轉換新路徑。

如今,走進位于石水大田村的皂幕山高價值品質柿子樹種植示范基地,放眼望去,山坡上一大片柿子樹青翠碧綠、郁郁蔥蔥。有些苗木已經掛上橙紅色的果實,好似一個個紅燈籠。小苗種植的杮子樹也將在三年后進入掛果期。大田村將打造“千畝柿鄉”特色網紅村,做大做強甜蜜“柿”業。

從靠天吃飯,到桉樹種植熱,再到引進綠色種植業,石水村更加科學地利用生態資源,持續把生態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石水的綠水青山,成為老百姓的“幸福靠山”。

農文旅融合石水的詩與遠方

坐上漂流艇,湍急的水流迫不及待地將游客卷入其中。河道蜿蜒曲折,每一次從高處俯沖而下,都能感受到強烈的失重感,讓人忍不住尖叫。

如此令人心跳加速的冒險,在石水村的游龍峽就能體驗到,這里有全省最長的漂流河道。“河道兩岸綠樹成蔭,真是好玩又不曬的‘亞馬遜森系漂流’。”江門游客朱斌對游龍峽漂流的自然風光贊不絕口。

“這里的森林覆蓋率達96.94%,我們看中它的生態環境和區位優勢,第一天來考察就拍板決定搞漂流項目。”佛山市悅游旅游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鄧鵬說,今年“五一”正式開業以來,接待了12萬人次游客。

同樣火爆出圈的,還有建于皂幕山大田村入口處的ITREE愛樹皂幕山苑。主理人蔡玉龍以皂幕山景觀和老屋為基礎,打造了這家融合文化藝術空間的高端民宿,成為石水文旅新地標。

走進皂幕山苑的書芽木屋,坐在10米高的落地大玻璃窗前,手捧書籍細細品讀,時而望向窗外蝴蝶翩躚,便能找尋到心中的“詩與遠方”。

這兩年,在“百千萬工程”帶動下,項目、人才、資金等要素源源不斷向石水村匯聚,激發鄉村振興澎湃動能。

立足生態資源稟賦,石水村借機借力把生態優勢更好地轉化為發展優勢,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

皂幕山瀑布茶園董事長羅文勝是石水村人,常年在外做生意。得知村里準備搞茶場后,他返鄉投資,自2019年起在塘窩村后山建設茶園項目。目前,他的茶園種植了400多畝茶葉,同時在村里建立機械化生產線,將在今年秋天推出第一批成品茶。

“項目規劃總面積達1800畝,將打造成為‘產業基地+觀光體驗+休閑康養’的立體生態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羅文勝對茶園發展充滿信心。

作為填補石水村第二產業空白的遠航酒業綠色生態釀酒基地,則與一、三產業緊密聯結,形成綠色循環的生態產業鏈,打造生態工業旅游新體驗。

如今,石水村農文旅項目遍地開花,新產業、新業態接連涌現,吸引大量游客進村打卡拍照、消費體驗,打破了只有山水、沒有人潮的困局。

“幾十年來,石水村都沒有像現在這樣車來車往、人來人往。”上世紀70年代,陳建華從禪城來到石水村,當了兩年知青。2020年,她和老伴又回到石水井一村,租下公路旁的一棟舊民房居住。“井皂公路開通后,游客蜂擁而至,經常有過路游客探頭進廚房問有沒有飯吃。”陳建華說。

農文旅產業興旺,帶動石水村民增收致富,大家辦起了農家樂,賣起了土特產,日子越過越紅火。剛剛過去的暑期,村民陳慧嬋比以往更忙碌了,“游龍峽漂流開業后,我在家門口支起攤子賣泳衣,一個月收入幾千元。”

隨著生態轉化深入推進,石水村正加快實現產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財貌”雙全石水的美麗經濟

9月9日清晨,天色剛泛起魚肚白,村民杜彩鳳就收拾好工具出門,前往位于欖坑村民小組的茶園從事鋤草、修枝等工作,一天能拿到130元工資。

這個200多畝的茶園由石水村委會與皂幕山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合作開辦,不僅幫助村民就業,更為村集體經濟增收。預計未來五年,石水村的茶葉種植面積可達5000畝。

村集體經濟薄弱,是制約石水村發展的一大瓶頸。“石水村委會和村民小組就像一只手掌中的手心和手指,現在‘手指’有力,而‘手心’無力。”嚴國全苦惱地說,村集體財力薄弱,很難辦大事。

這樣的困局在近兩年迎來了轉機。隨著“百千萬工程”深入實施,石水村集體經濟走上“強筋壯骨”之路。

今年3月,佛山交投集團的楊盛棟和兩名同事被派到石水村當鄉村CEO。走馬上任后,他們立即深入石水村下轄20條自然村調研,探尋“金鑰匙”解鎖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密碼。

一個月后,石水股聯社成立“佛山市高明區石水項目投資有限公司”,又叫“強村公司”。“這家公司由村集體100%控股,實行現代化企業管理制度,代替傳統股聯社,更好地發展集體經濟。”楊盛棟說。

強村公司成立后,鄉村CEO瞄準石水生態特色,紛紛亮出“拿手絕活”:建立公司管理制度、指導開展農業種植、復耕100多畝閑置農田、拓寬農產品銷路……鄉村CEO成為鄉村振興的“最強大腦”。

近段時間,楊盛棟和同事有點忙。他們一邊加強與所在單位、國資企業、政府部門以及各大超市溝通,一邊加快打造微信商店小程序,線上線下賣力推銷石水大米、茶葉、霸王花等農特產品,助力村集體增收。

擦亮生態底色,提升發展成色。對于石水這樣的生態村而言,只有深耕生態資源,把綠水青山更有效轉化為金山銀山,才能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

石水村還有很多環繞皂幕山的田地。這些高低不平、大小不一的稻田,由于耕作難度大,部分曾被棄耕。

石水村委會成立水稻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復墾代耕的形式盤活一批山坑田,依托皂幕山“高山、凈土、生態”的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山泉水稻種植,計劃打造山泉稻米之鄉。

通過集約連片起來的7000余畝土地,石水村引進金花茶、香水檸檬、柿子等作物種植企業,預計每年能增加村集體收入約245萬元。

石水村通過土地流轉,“轉”出了集體經濟新活力。“我們村租賃流轉300余畝土地建設民宿后,前年我家領到4000多元分紅,村集體一年直接增收了13萬元。”石水大田村村民黎文彬說。

深挖生態資源,催生“美麗經濟”。2023年,石水村組兩級集體收入679萬元,同比增長超過133%。看到這樣的經濟賬目,村民歡欣鼓舞。

隨著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深入推進、騎樓街等文化項目即將投用、農文旅產業越來越興旺,嚴國全對石水村的未來有著美好憧憬:這里將是一個集康養、旅游、度假于一體的綠美石水,生活多姿多彩!

從美麗生態、美麗經濟到美好生活,石水村打造了生態村鄉村振興樣板。期待石水村為全省更多鄉村發展提供可借鑒復制推廣的經驗。


統籌/佛山市新聞傳媒中心記者陳偉鵬、蔡聞佳

撰文/佛山市新聞傳媒中心記者梁建榮、劉嶒、黎俏婷

攝影/佛山市新聞傳媒中心記者洪海

(編輯:歐肖鈺)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