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国产一区_亚洲成人www_国产高清视频一区_精品区一区二区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鄭曉龍: 合力推動佛山制造與人工智能深度融合

2025-03-09 08:30 來源:佛山日報

  今年的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加快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強化產業基礎再造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深入推進制造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工作,加強全面質量管理,打造名品精品、經典產業。

  佛山擁有雄厚的制造業基礎和豐富的產業應用場景。這座規上工業總產值超3萬億元的制造業大市,如何借助人工智能推進佛山制造業躍升,實現產業高質量發展,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

  帶著這一問題,佛山傳媒全國兩會北京報道組專訪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多模態人工智能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鄭曉龍,為佛山制造業走好AI賦能之路獻計獻策。

  企業應用大模型要考慮模型適配問題

  傳統制造業是佛山的基本盤,“再造一個新佛山”,離不開加快推動傳統制造業向新、向上發展。佛山倍加珍惜、倍加愛護傳統產業,堅持“智改數轉”主攻方向,深入推進“人工智能+制造業”融合發展,推動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

  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下,佛山不少企業也引入“智慧方案”,與城市發展同頻共振。海天味業用AI電子鼻替代人工后,醬油香氣質量檢測效率提升400%;林氏家居通過AI+供應鏈管理,產品周轉率提升30%、坪效提升292%;廣東溢達紡織有限公司使用智能驗布機,將檢測速度提升至每分鐘35~45米,效率提升了兩倍多……

  鄭曉龍認為,佛山作為制造業大市,在裝備制造、陶瓷、新能源等領域積累了豐富的數據和行業經驗,為構建行業垂直大模型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但是目前佛山AI賦能制造業的發展還是處于探索階段,包括我們所熟知的大模型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對于制造業的場景缺乏深度的理解。”

  在鄭曉龍看來,目前佛山的通用大模型與行業垂直大模型的發展并不均衡,通用大模型雖在自然語言處理、圖像識別等基礎領域展現出強大能力,但在深入適配制造業細分場景、業務流程時,存在諸多局限性。

  如何跨越通用大模型與行業垂直大模型的鴻溝?鄭曉龍建議,“佛山企業在應用大模型方面不能‘拿來主義’,不能像安裝軟件一樣,拿過去就直接用。”要考慮與模型的適配問題,思索在全鏈條發展過程中真正需要提質增效的地方,同時結合企業自身的“模型體系”,著手改善相應的知識體系、數據、配套等,實現“涅槃重生”。

  培養復合型人才構建新型人才培養機制

  人才,是產業競爭的關鍵。佛山傳統制造業領域的人才結構以專精專用為主,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復合型人才的缺口也很大。當務之急,要構建新型人才培養機制。“隨著科研范式的轉變,人才培養體系也相應發生變化。”鄭曉龍認為,AI時代,人才應具備跨學科的知識背景。佛山需要大力培養既懂AI技術又熟悉制造業場景的人才,這樣才能不受學科、門戶之限,為迎接迅速變化的世界做最好的準備。

  鄭曉龍認為,“人工智能+X”是未來趨勢所在。“人工智能+X”是指將人工智能技術與其他學科相結合,以解決復雜工程問題。“就好像爬山一樣,大家從不同的路線出發,最后都是殊途同歸——到達山頂。未來可能要以實際問題驅動出發解決問題,而不是從專業出發。”

  近年來,多地成立了AIforScience協同創新研究中心,在人才培養中注重多學科交叉,將理論知識與實踐融合。目前,佛山在AI領域的高端人才和復合型技術人才不足,尤其是算法研發、數據科學等核心崗位。鄭曉龍建議,佛山可以聯合高校培養復合型技術人才,進行產教融合,同時高校也可以開展AI特色專業,推動基礎研究向實踐應用落地轉化。

  從“制造”邁向“智造”政企研協作形成合力  

  今年的佛山市政府工作報告多次提及人工智能,更提出實施“人工智能+千行百業”行動計劃,釋放出搶抓AI機遇的強烈信號。

  在傳統制造業時代,佛山成功鍛造出“有家就有佛山造”的城市產業IP,在人工智能高速發展的時代,佛山如何進一步保持優勢,從“制造”邁向“智造”?

  鄭曉龍認為,轉型過程中肯定存在陣痛,政府、企業與各類科研機構三方需緊密協作,形成強大合力。“做自己擅長的事情”,共同推動AI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發展。

  對于政府而言,需要做到“兜住底線,打開上限”。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往往考慮的是自身利益,政府要從全局最優的視角出發,考慮佛山的整體發展,搭建支持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平臺,提供政策支持和資源傾斜,保證基本的公平與效率,激發市場活力。

  例如,從公共的算力平臺出發,2024年,佛山市人工智能賦能平臺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可提供超10個行業大模型、超百種AI標準產品以及超150個可落地應用的解決方案,可調度使用算力達6000P,平臺累計為100多家企業發放超150張算力券,為加快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提供堅實的算力支撐。

  “傳統制造業的轉型,是一個復雜系統,包含著很多未知因素。”鄭曉龍表示,政府要鼓勵和支持企業大膽嘗試新技術,從中篩選出最佳智慧方案。

  鄭曉龍認為,企業應積極與科研機構展開深度合作。盡管雙方在訴求上存在差異,但科研機構可以從實際場景和需求中提煉科研問題,而企業則可以依托科研機構的專業力量,持續優化大模型的應用效果,形成多方賦能。

文/佛山傳媒全國兩會北京報道組記者劉祖鳳

圖/佛山傳媒全國兩會北京報道組記者黎錦健、屠海行

(編輯:黃賽)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