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山,只要抓住機遇,練好內功,就有用武之地。”站在佛山仙湖實驗室4樓露天平臺上,青年博士后宋江平望著不遠處波光粼粼的仙湖水面發出感慨。這位來自湖北的氫能研究者,2023年因看中佛山完善的氫能產業鏈與生態型科研環境而選擇扎根于此。
他的故事是佛山戰新產業與未來產業吸引人才的生動縮影。
當前,佛山這座制造業大市正加速布局機器人、低空經濟、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著力構建“新質生產力”高地,面向南京各高校乃至全國招攬高科技人才,共謀發展。
戰新產業拔節生長
人才與城市雙向奔赴
氫能產業的崛起印證著佛山戰新產業的布局邏輯。
自2009年引進首家氫能企業至今,佛山已集聚相關企業機構超170家,形成“制、儲、運、加、用”全產業鏈條。宋江平所在的仙湖實驗室成功突破氫復合動力和氨氫融合零碳內燃機核心技術,其研發的全球首條陶瓷工業氨氫零碳燃燒技術示范量產線已于去年9月在佛山企業成功投產。
如今,來自五湖四海的科研人才正在佛山這片熱土,研發氫能電池、氫能汽車、氫能游船、氫能無人機等,用綠色能源創造更美好的未來。正如宋江平所言,“來佛山有一萬種可能。”
前瞻布局的視野同樣體現在機器人產業賽道上。當2025年春節人形機器人概念引爆市場時,人們驚訝地發現佛山機器人產業已悄然成勢。
在美的庫卡智能制造科技園,十余臺橙色機械臂精準完成焊接、裝配等工序,AGV智能物流車穿梭其間……“機器人造機器人”的場景多年前就已實現,當前這個全國最大工業機器人生產基地,累計交付工業機器人超8萬臺。
更引人注目的是,美的集團于3月18日首次公開自研人形機器人樣機。該機型不僅能跳舞,還能流暢完成握手、開瓶蓋、擰螺絲等精細動作,美的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正加速推進商業化進程。
近年來,在美的、隆深、大族等龍頭企業帶動下,佛山已構建“核心零部件—機器人本體—系統集成”完整產業鏈,集聚相關企業超3000家,入選國家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2023年營收規模約600億元。
此外,在佛北戰新產業園核心區,三個“萬畝千億”級產業平臺正在加速成型:云東海醫藥健康產業園聚焦生命科學領域,樂平大同湖高端醫療器械產業園深耕精準醫療,大塘新材料產業園突破基礎材料創新。這些戰略平臺正重塑佛山產業格局,為城市發展注入新動能。
厚植創新成長沃土
讓人才“落地即生根”
幾年前,香港中文大學博士畢業的陳賢帥在佛山創業政策扶持下創辦中科安齒,潛心研發牙科種植體,一舉打破國外壟斷,實現3D打印三類植入式醫療技術世界領先;
2020年11月,博士畢業于澳大利亞的饒衡被佛山加速向智能制造等高端領域轉型升級所吸引,回國全職加入季華實驗室,參與創建新型增材制造研究院;
2021年,畢業于英國的材料科學博士錢代數加入原點智能,帶領團隊攻克激光數控機床核心技術,助推企業躋身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行列……
這些人才與佛山相互成就的故事,正在持續上演。
這座城市不僅以產業“硬實力”聚才,更通過政策扶持、平臺支撐、金融賦能等“軟環境”建設,打造人才發展沃土。
佛山以“敢為人先”的魄力構建全周期人才服務體系。清華大學博士后于呈呈來佛山工作了3年多,對此深有體會:高層次人才可享受“一對一”專員服務,涵蓋安居置業、子女教育、醫療保障等全方位需求。“優粵佛山卡”“佛山人才碼”將人才服務延伸至消費購物、文化休閑等生活場景。“這種有溫度的服務增強了我們的歸屬感和滿意度。”于呈呈坦言。
在平臺建設方面,季華實驗室作為全省首批省實驗室,已匯聚超1100名高層次人才,累計承擔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180余項,累計申請發明專利2369件,孵化21家科技型企業,孵化企業累計營業收入超5.8億元。實驗室設有國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廣東省博士工作站,與20余所高校院所聯合培養研究生和高技能人才。
針對科技企業融資需求,佛山創新推出“科技金融專屬授信模型”等產品。僅中國銀行佛山分行2024年就發放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超30億元,科技貸款余額達220億元,有效破解創新型企業資金瓶頸。
從仙湖實驗室的氫能突破,到美的庫卡的“智造”革命,再到佛北戰新產業園的生物醫藥布局等,佛山正通過戰新產業重構人才與城市的關系。
這里既有機械臂精準舞動的硬核實力,也有實驗室里的創新詩意;既有金融活水的精準滴灌,更有“總裁直聘”的務實創新。
將于4月26日舉行的“百萬英才匯南粵”2025年N城聯動春季招聘活動南京站招聘會上,佛山將以開放姿態廣納賢才。當南京英才們體驗嶺南美食、感受功夫文化時,或將發現:這座城市的產業新脈動,正與人才活力共譜“雙向奔赴”的發展樂章。
正如宋江平所言,來佛山,“有一萬種可能”等待被創造。
文/佛山市新聞傳媒中心記者周龍鳳
(編輯:黃銀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