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起,民營經濟促進法正式落地實施,這是我國第一部專門關于民營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法律,為促進民營經濟持續、健康、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堅實的法治保障。
法律出臺后,首要在落實。記者走訪多家佛山企業發現,民營經濟促進法中關于科技創新、服務保障等的頂層設計,與企業的實踐探索形成強烈共鳴。
企業期待法律落地 激發創新活力
截至今年3月底,佛山民營經濟經營主體165.7萬戶,占全市總量的96.76%。民營經濟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超六成,民營工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超七成,對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民營經濟促進法的出臺,讓眾多民營企業代表“敢創新、能突圍、有底氣”。
民營經濟促進法的出臺,讓眾多民營企業代表“敢創新、能突圍、有底氣”。圖為佛山市宜奧科技實業有限公司數字化生產車間。
廣東優凱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黃平表示,“企業不斷創新的動力來源于市場的公平競爭,有了這樣的基礎,才能帶動產業鏈不斷向優、向高端發展。”近年來,優凱科技通過互聯網技術實現生產流程的數字化管控,年產能突破10萬噸,產品出口40多個國家和地區。
佛山市宜奧科技實業有限公司副總裁譚俊則從另一個視角解讀:“國企與民企,一個緊跟國家戰略部署,一個緊貼市場走勢定位,兩者合作實現高質量發展,將極大推動企業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他滿懷期待,希望通過兩者的高質量協同發展,共繪發展新藍圖。
在人工智能浪潮中,佛山市靈澤萬川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李琢亦難掩興奮:“民營經濟促進法的出臺振奮人心,對民營企業發展的支持力度空前。我最關注的是服務保障,法律從‘強監管’向‘服務為主’的轉變,為民營經濟自由活躍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
聚焦科技創新 培育新質生產力
多家受訪企業提到,民營經濟促進法關于“支持在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等領域創業”和“牽頭承擔重大技術攻關”的條款,讓民營企業得以站上國家科技主戰場,大展拳腳。
作為口腔醫療器械領域的獨角獸企業,廣東中科安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近3年以營收的55%投入研發領域,致力于推動國產高端器械突破“卡脖子”難題。董事長陳賢帥信心滿滿:“促進法中科技創新激勵機制與知識產權保護條款,為我們持續研發提供了堅實保障。我關注到關于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的條款,將助力我們構建多層次資本市場,滿足不同成長階段企業的融資需求,進一步擴大研發規模。”
廣東盛路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內天線制造領域首家上市公司,目前深耕軍民兩用通信領域,按照“天基組網、地網跨代、天地互聯”的思路開展相關技術研究和產業化應用。董事長楊華表示,“2024年公司研發投入占比近10%,遠超高新技術企業的標準。我們期待政府能進一步簡化行政審批流程,加快項目立項、環保等手續審批,同時出臺專項補貼政策,支持我們參與戰略性新興產業。”
擁有71年歷史的廣東肯富來泵業股份有限公司,近年來在技術創新和知識產權方面碩果累累。董事長、總經理陳迪表示,目前正朝著百年企業、百億營收的目標而奮進,迫切需要省重點實驗室、博士后工作站等高水平研發平臺的支持,以全面激發內生動力與市場活力。
強化人才培養 筑牢發展根基
新質生產力的培育,離不開人才的支撐。民營經濟促進法第三十二條明確提出鼓勵民營經濟組織培養使用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人才,為民營經濟人才戰略指明了方向。
廣東科伺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智能裝備伺服驅控領域深耕多年,研發投入占比高達15%~19%。董事長陳標發透露,通過與哈爾濱工業大學、廣東工業大學等高校共建聯合實驗室,攻關人形機器人關節模組的機械故障智能診斷技術,同時推行“技術入股”機制,激勵核心研發人員創新。“我們期待政府能進一步對高端人才給予個人所得稅減免、住房補貼等政策支持,并鼓勵高校開設‘智能制造微專業’,培養復合型工程師。”
盛路通信則實施了畢業生專項培養機制“新銳計劃”,采用721培訓模式和雙導師機制,為員工提供全方位培訓。未來,公司期待政府能組織開展針對民營企業的人才培訓活動,與高校合作開設定制化課程,培養急需的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
中科安齒則依托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以“傳幫帶”模式培養專業技能人才。在佛山推動“南方牙谷”的背景下,公司希望政府能加大對生物醫藥專業人才的扶持力度,構建“人才—產業—城市”共生系統,讓更多“大城工匠”與科技創新人才在佛山實現價值躍遷。
文/圖佛山市新聞傳媒中心記者王靚、彭一沖
(編輯:龔鈺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