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是一個朝氣蓬勃的形容詞,更是一個起而行之的動詞。
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時代征程上,習近平總書記總是把熱切的目光投向青年。關愛青年、禮贊青春,啟迪青年、激揚青春。
青春如何不負?青年如何選擇?青春怎樣多彩?讓我們從這些故事細節,感悟總書記的青春觀。
【28歲時的人生選擇】
1981年底,28歲的習近平作出一個不尋常的人生選擇——離開中央軍委辦公廳秘書的崗位,到基層任職鍛煉。這在領導與親朋好友間引起不小震動。
彼時,大批知青回城,多年艱苦的生活讓一些人產生“補償心理”,耽于安逸舒適的生活。“難道我們這代人就該用這種方式彌補失去的青春嗎?”站在改革初起、百業待興的關口,念及依舊貧苦的鄉親們,習近平同志年輕的心叩問著、思索著。
“在遠離他們的地方作愿意為他們獻身的清談,我心里覺得空,不踏實,我感到了一種呼喚。”懷著這樣的初心,習近平同志赴任正定,決意到人民中實現自我的價值。
這是1983年,時任河北正定縣委書記的習近平,臨時在大街上擺桌子聽取老百姓意見。
28歲,風華正茂。
這恰是自稱“二十八畫生”的青年毛澤東參加中共一大時的年紀。1921年夏,一群平均年齡28歲的先進分子因共同理想走到一起,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開啟改天換地的歷史偉業。
青春的羽翮總與時代同頻共振,青年的志向勢必與家國同心同行。
【對這首詩“很有感觸”】
2018年5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北京大學考察。新華社記者 王曄 攝
2018年五四前夕,北京大學學生宋璽在座談會上向習近平總書記匯報了自己入伍成為人民子弟兵的經歷和體會。
她說,讀書讀到“待入塵寰,與眾悲歡,始信叢中另有天”時非常感動。總書記回應,這是一位老革命家寫的詩,他年輕時讀到這首詩也很有感觸,這句話陪伴他度過了知青歲月。
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用眼睛發現中國精神,用耳朵傾聽人民呼聲,用內心感應時代脈搏,方能青春不負、人生無悔。
【辦公室里掛著一幅書法作品】
這是1983年,在河北正定辦公室里的習近平。
青年如何成才,人生之路怎樣行穩致遠?習近平總書記一言以蔽之:“立德為先,修身為本,這是人才成長的基本邏輯。”
心有所信,方能行遠。習近平同志到正定任職伊始,就在辦公室掛了一幅書法作品,上書“周而不比,和而不同”,自覺以君子的品格要求自己,彰顯修齊治平的追求。
【人生的路如何走?】
改革開放之初,正當而立之年的正定縣委書記習近平對前來采訪的記者說:“《中國青年》上不是正在爭論‘人生的路為什么越走越窄’嗎?你實事求是地寫寫我的實踐與體會,就算我從基層青年干部的角度發個言吧。”
答卷,寫在鮮活生動的實踐中——
去鄉村考察,趕上鄉親鋤地、間苗,就擼起袖子跟鄉親們邊干邊聊,以身作則要求機關干部“到基層調查,要一下到底,親自摸情況,直接聽反映,尋求‘源頭活水’”;
了解到當地經濟和農業上“單打一”的現狀和農民生活的困難,跑地區、跑省里、跑北京,讓老百姓從高征購重壓下解放出來;
接到農村青年反映抓商品生產問題的來信,第一反應是發現人才的興奮,要求核查情況,請對方出來抓村里的商品生產……
在正定工作三年多,習近平同志走遍全縣每一個村,與干部群眾打成一片,切中基層所盼定計劃、謀發展,使正定趕上時代大潮,道路越走越寬廣。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2022年6月,四川宜賓學院求實會堂,習近平總書記同師生們親切交流。得知現場一名學生曾當過兵,總書記十分高興,鼓勵道:“有這個經歷很好,鋼鐵就是這樣煉成的。”
2022年6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四川宜賓學院考察。新華社記者 李學仁 攝
這名學生叫劉江。大學期間,他選擇投身軍營,在武警新疆總隊巴音郭楞支隊博湖中隊度過2年軍旅生活。
剛到新疆時,望著茫茫戈壁,劉江滿腦子都是“我怎么就來這兒了”的念頭。然而,人生沒有白吃的苦。
劉江在畢業季各個應聘面試中脫穎而出,很多招聘單位看重的正是他參軍的經歷。
習近平總書記說,“青年時代,選擇吃苦也就選擇了收獲”。品嘗過耕耘的“苦”,時間自會獎賞收獲的甜。如此“苦樂年華”,方為青春應有的滋味。
【如何面對人生的風浪?】
上世紀80年代,一篇題為《而立之年》的報告文學,寫到青年習近平在北戴河海濱第一次嘗試海上沖浪的故事——
“雖然他毫無經驗,可一種在風浪中搏擊的強烈渴望使他站起來,走向陣陣撲卷的海浪。”
弄潮兒立濤頭,奮斗者永青春。
青春,從不是一段易逝的年華,而是一種心態。銳氣不改、朝氣不散、勇氣不褪,每個人奮斗的樣子就是青春的樣子。
——選自新華社通訊《習近平的青春觀》
(編輯:龔鈺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