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并被列為2024年政府工作十大任務的首位。這釋放出鮮明信號,凸顯國家對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視和迫切感。
作為制造業大市,佛山可從哪些方面入手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推動高質量發展?對此,佛山傳媒全國兩會報道組專訪了工信部賽迪研究院產業政策研究所所長王昊。
兩大關鍵助力佛山發展新質生產力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毋庸置疑,新質生產力已成為當前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那么,其核心要義是什么?可以重點從哪幾個維度去理解?
王昊認為,新質生產力特征是以創新為基本要義,關鍵在質量的優化提升,本質是發展一批先進的產業來促進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其是以科技創新為主導力量的生產力,其形成和發展源自科技創新的推動。
“緊盯技術最前沿、打造新產業發展模式、開展制度層面改革。”王昊認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可重點從技術層面、模式層面、制度層面三個維度進行深入理解分析,為相關政策研究出臺奠定基礎。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佛山有著雄厚的產業基礎,也是追求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舉。
佛山是全國唯一的制造業轉型升級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工業起步早、積淀深。作為廣東第二個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突破3萬億元的城市,佛山今年提出到2030年規上工業總產值要躍升至4萬億元。
王昊分析,我國自2010年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世界第一制造大國,但“大而不強”仍是不爭的事實。佛山作為制造業大市,也面臨“大而不強”的問題,且在內外部環境不斷變化沖擊下,以往發展模式所依托的要素資源稟賦優勢逐漸消失,自身發展速度與質量都面臨著巨大挑戰。時代要求,佛山應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道路,發展新質生產力。
對于如何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重塑佛山產業競爭新優勢,王昊認為,佛山要抓住兩大關鍵——
一是進一步健全產業科技創新體系。發展新質生產力既要重視基礎研發,更要注重產業科技創新。相對于其他大型城市,佛山缺少高校科研機構,在基礎研發方面面臨天然短板。下一步,應以更大力度加快新型研發機構建設,為科技創新營造更加寬松舒適的環境,吸引更多創新資源和要素向佛山集聚。要圍繞國家重大發展需求,緊扣科研和產業發展前沿方向,著力于引進能夠落地和產業化的創新平臺和項目,彌補產業鏈發展薄弱環節,為佛山先進制造業發展賦能。
二是要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不斷加快演進的當下,佛山需繼續保持產業體系相對健全的優勢,加快培育新動能、新賽道。尤其是要緊抓新一輪工業革命的兩大核心技術領域——智能制造和綠色能源,在智能裝備產品、新能源等產業方面加大引培力度。例如,順應市場需求,為人民更美好的生活服務,大力發展智能網聯終端、智能網聯家電、智能網聯服務機器人、智能網聯玩具等智能產品。
鞏固優勢以優質園區賦能新質生產力
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設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產業園區是其重要載體之一。
“以國家高新區和國家經開區為代表的產業園區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壓艙石,對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以及發展新質生產力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王昊介紹,從園區經濟對GDP四分之一的貢獻率分析判斷,在制造業環節至少90%以上的經濟活動都集聚在專業化產業園區。
產業園區對于制造業發展意義非凡,制造業大市佛山更是深諳此道。當前,佛山結合自身優勢資源和特色產業,大力推動“十大創新引領型特色制造業園區”和“十大現代服務業產業集聚區”建設。
在全國各地均加快以產業園區撬動高質量發展、增強區域競爭力的激烈角逐中,佛山這些產業園區,應該如何借助新的機遇,提升園區綜合競爭力,塑造自己獨特的優勢?
王昊認為,產業集群是大量相互關聯企業在特定區域內的集中。而產業園區作為以產業鏈耦合為基礎的經濟組織,具有布局集中、功能互補、設施配套、分工協作的特點,能充分體現產業集聚的內在要求,是產業集群發展的重要平臺載體。
產業集聚可為分兩類:同類別產業的企業集聚、產業上下游的集聚。“目前佛山的產業集聚既有同類別產業的企業集聚,比如珠寶時尚、食品飲料產業;也有產業上下游的集聚,比如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高端裝備產業等,這些是產業鏈條比較長、需要不同的關鍵零部件企業相互配套的產業。”王昊說。
王昊分析認為,佛山打造產業集群具有兩大優勢,可以進一步發揮優勢,促進產業園區高質量發展。
一是同類企業的空間集聚已有良好的發展積淀。這個類型的集聚盡管容易形成同質化競爭,但優點是能較好地促進行業技術的共同進步。因為空間距離近,單個企業技術創新產生的技術外溢,能夠很好地帶動整個產業的發展,促進該產業在全國的競爭力不斷提升。
二是圍繞新興制造業的發展,佛山已逐漸形成產業上下游的集聚。“三五成群、十有八九”的產業格局,對佛山的產業集群、專業化園區發展起到很好的支撐作用。這幾年,國家一直在強調要重點鞏固全產業鏈優勢。佛山乃至廣東歷來重視實體經濟的發展,產業鏈完備、配套齊全的優勢在產業集群發展中將發揮重要作用。
文/佛山傳媒全國兩會報道組記者劉嶒
(編輯:歐肖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