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国产一区_亚洲成人www_国产高清视频一区_精品区一区二区

佛山五區齊出招 龍舟火出圈

2024-05-21 08:33 來源:南方日報

各個傳統節日正在成為各地比拼文旅產業、吸引流量的寶貴窗口期。端午節,正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個。

  這兩年,以龍舟為代表的端午傳統文化習俗,正在成為佛山各區各鎮街吸引外界關注的“流量王牌”,疊滘漂移龍舟、鹽步老龍等各具特色的龍舟文化品牌在網絡上爆火。這既是佛山深厚文化底蘊魅力的展現,也是佛山各地創新文化表達、塑造文化品牌的結果。

  今年端午節即將到來,佛山各區再出新招,既亮出了打造文化品牌、發展文旅產業的新玩法,也亮出了城產人文融合發展的新成果。

1/2

疊滘龍船漂移已經成為佛山最為火爆出圈的傳統文化之一

2/2

順德龍眼村的“龍眼點睛”民俗已有600多年歷史

  禪城 觀大江彩龍看草艇飛渡

  五月初五看龍舟,張槎大江觀彩龍,南莊草艇競高低。在禪城,欣賞、參與端午節龍舟民俗活動,當推張槎大江彩龍表演,以及南莊龍舟和草艇競渡。

  每年端午,四方市民游客便會慕名前來張槎大江村,欣賞大江彩龍表演。表演時,彩龍兩側船頭、船尾人員隨著鼓點一齊發力“摁船”,整條龍船有節奏地起伏升沉,呈蛟龍戲水、躍躍欲飛之勢。

  大江彩龍以表演為主,要想看龍舟競渡的刺激場面,可以到南莊鎮觀賽。其中,湖涌村三人草艇賽別具特色。在湖涌村,“出門見水,舉步登舟”,每逢端午等傳統節日,村里面便會舉辦草艇賽,各小組村民都踴躍參與。在彎彎曲曲的河涌中,四鄉村民奮楫爭先,“速度與激情”的精彩戲碼,燃點起整個水鄉的熱潮。

  包括龍舟文化在內,佛山“十大傳統文化”大多在禪城蘊藏著豐富的資源。近年來,禪城亦積極挖掘這些文化資源,推動文化“雙創”發展。禪城提出,在三大融合上做好文化產業的大文章。

  “文旅”融合打造旅游新場景。禪城積極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打造“漫游禪城”文旅品牌,推動夜間經濟提質升級,辦好十大民俗活動、潮流文藝活動,爭取一批國家、省級重大文旅活動落戶禪城。

  “文數”融合打造數字文化產業高地。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促進非遺資源數字化轉化和開發利用,培育發展現代傳媒、數字創意、數字內容、網絡數字視聽、線上演播等新型文化業態,為傳統文化插上時代的翅膀。

  “文產”融合賦能佛山制造基業長青。禪城正全力創建美陶灣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做強嶺南文化IP,培育一批市場化的創意設計機構,賦能制造業設計創新、產品創新、工藝創新,提升制造業品牌價值和文化價值。

  南海 疊滘龍船出彩出圈

  桂城疊滘龍舟隊開啟賽前夜訓,備戰一年一度的“水上漂移”比拼;全國現存最老龍舟——大瀝“鹽步老龍”再次起龍出水,與泮塘“契仔”互訪;九江男、女子龍舟隊被譽為龍舟界“夢之隊”,正在開展“世界冠軍陪你扒龍舟”研學項目……隨著龍年端午臨近,南海的“龍船味”漸濃。

  作為“中國龍舟運動之鄉”,這里龍舟運動和龍舟文化基礎深厚,并且越來越“火”。在一年前2023年端午假期,桂城疊滘龍舟漂移、九江“起龍”迎端午、西樵“半山扒龍船”錦龍盛會、大瀝鹽步錦龍盛會、丹灶“水上馬拉松”等區內龍舟活動精彩紛呈,吸引大批市民游客駐足觀看。三天假期,以疊滘龍船為代表,南海龍船多次亮相央視、新華社等央媒,累計吸引全網超2億網友“圍觀”,并在社交媒體平臺廣泛吸引關注,成為端午期間全國范圍內最熱門的文化IP之一。

  同期,南海從1000多條龍舟中提煉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讓“鹽步老龍、半山龍、漂移龍、出海龍、狀元龍、銀河龍、桃源龍、乘風龍”八龍集結成“堂”組合“出道”,進一步傳播南海文化品牌形象和城市精神內涵。

  包括“南海龍船”在內,南海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孕育了黃飛鴻、葉問、武狀元姚大寧等名人,擁有2700多頭醒獅、1048支龍舟隊,超6萬名武術愛好者、238間武館、54個代表性拳種,近年持續發力推動傳統文化IP出彩“出圈”。

  進一步擦亮南海醒獅、功夫、龍舟世界級IP,已納入南海弘揚激活“十大傳統文化”的部署計劃。接下來,南海將開展“獅口”“龍口”普查,進一步挖掘歷史文化,講好醒獅、功夫、龍舟文化故事,并通過持續推動醒獅、功夫、龍舟進校園、進村居,打造品牌賽事,鼓勵年輕人參與傳承和創新。

  南海還將進一步深化“南海獅團”“南海龍堂”IP創新利用,建設“疊滘龍船漂移”地標品牌,全區推廣《醒獅操》,大力開發主題文藝作品、電影、衍生文創等,依托文旅資源打造“南海功夫之城體驗游精品線路”,開發主題研學游、培訓班、體驗營等消費新場景、新業態,推動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順德 讓龍舟不止火在端午

  今年初,佛山提出要擦亮歷史文化名城品牌,激活龍舟文化等“十大傳統文化”。作為嶺南文化的策源地,順德水鄉底蘊深厚,龍舟競渡更是自古有名。清初屈大均《廣東新語·舟語》載:“順德龍江,歲五六月斗龍船。”龍舟自帶的奮進、競渡等特質,也造就了順德人寶貴的精神內核——龍舟精神。

  有人說,順德對龍舟的熱愛,是刻在骨子里的。又是臨近一年端午節,作為“全國龍舟之鄉”的順德早已準備就緒,帶著對龍舟運動的熱忱、對龍舟文化的傳承,順德龍,再出發。

  今年端午,順德將全域舉行龍舟活動。其中,大良端午龍舟巡游將聚集14個社區共44艘龍舟,帶來一場“鑒江競渡,龍騰水鄉”千人龍舟大巡游;容桂紅星、南區、大福基等多個社區將結合自身特色,讓夜龍匯游、游龍潑水、彩龍巡游等更為有趣。此外,歷史悠久的勒流龍眼點睛、杏壇龍母誕等活動,也將持續散發非遺魅力。

  順德龍,不止火在端午,順德人對龍舟的熱愛和重視也刻在了“DNA”里。從“全村出動”的起龍儀式,到擁有超600年歷史的龍眼點睛、“百龍鬧江”的龍母誕,再到順峰山牌坊下的萬人龍舟宴、全國頂級賽事中國龍舟大獎賽、“行運一條龍”祈福巡游……在順德,充滿了“儀式感”的龍舟活動,從年頭熱鬧到了年尾。

  可以看到,從游龍、夜龍、彩龍到賽龍,從家門口到世界舞臺,從水上龍舟到冰上龍舟,有著“全國龍舟之鄉”之稱的順德,火力全開,全力擦亮“全國龍舟之鄉”品牌,打造“龍舟運動之城”。

  未來,順德將繼續探索“龍舟+”,通過與美食、功夫、歷史、非遺、工業、水鄉、商貿等地方特色文化資源的跨界組合,深度激活傳統龍舟文化活力,推動優秀嶺南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高明 弘揚古椰、書院、紅色三大文化

  書院文創、“狀元”巡游、幼童啟蒙……5月18日,高明區舉辦高明書院文化展暨狀元文化節,為市民帶來了一場沉浸式文化體驗。高明提出,要推動保護利用好“古椰文化、書院文化、紅色文化”具有自身特色的“三大文化”,深入挖掘本土特色文化價值內涵,以文化賦能助推現代化建設。

  高明崇文重教,素有“文風甲端郡”“彥碩輩出”的美譽,文化底蘊深厚,書院文化是其中的重要代表。據研究統計,高明地區早在南宋時期就出現了書院(蛻齋書院),歷史上曾建有東洲書院、鰲云書院、文昌書院(清溪書院)等21所書院,倡導人們“學儒、修儒、行儒”。近代的“革命三譚”(譚平山、譚植棠、譚天度)、陳汝棠等曾在東洲書院讀書。

  目前,高明正在爭取復建雷陽書院(玉山書舍)、文昌臺、高明學宮等,加快推進鰲云、南蓬山等書院保護修繕和活化利用工作,大力弘揚耕讀傳家、敦詩尚禮的崇文精神。

  高明是廣東著名的革命老區,紅色文化資源豐富。近年,高明以紅色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粵中縱隊紀念館等為核心,以文選樓、陳汝棠故居、寶賢義學等革命遺址為基點,初步構建起了“以點帶面、連圈成片”的紅色矩陣,不僅為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提供了豐富的平臺資源,也為紅色旅游產業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未來,高明還將加快打造“紅色文化名城”,建立紅色資源數據庫,構建紅色文化資源統籌管理、統籌開發、統籌利用機制。

  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高明區古椰村東北面鯉魚崗的古椰貝丘遺址被列為“200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是珠三角地區保存度最高、信息量最豐富、代表性最強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

  以此為基礎,高明正謀劃高標準建設古椰貝丘考古遺址公園。該公園有望成為全省乃至全國頗具特色的考古遺址公園,優化高明的文旅業態。

  三水 跨界融合吸引更多“龍的傳人”

  作為三江匯流之地,三水水系豐富、河網密布,水道河涌縱橫交錯遍布城鄉,孕育了悠久的龍舟文化。每逢端午時節或是重大慶典時,三水區、鎮、村等都會舉行龍舟競渡活動。2023年粵港澳大灣區(三水·白坭)五人龍舟公開賽引百舸爭流,“水上馬拉松”盛況仍歷歷在目。

  當下臨近端午,三水不少沿江村居都在籌備龍舟賽。其中,蘆苞鎮獨樹崗村、西南街道洲邊村都將在端午節舉行龍舟賽。事實上,三水不僅民間有著賽龍傳統,龍舟制作技藝也是遠近聞名。有獲“全國誠信之星”、三水龍舟制作技藝傳承人李保安,有入選市級非遺項目的關氏家族三水龍舟制作(新沙),有百年傳承的金竹永良船廠。

  弘揚龍舟文化,三水不止于賽龍舟、造龍舟。為了讓更多人了解三水龍舟文化,三水各鎮街不斷創新,將龍舟文化融入城市建設、展館設計、文旅體活動中,如在佛山“西甲”賽場以展演的形式展示三水龍舟文化;將龍舟歌標與“粵曲星腔”創造性融合推出“龍舟說唱”等,推動三水龍舟文化“出圈”,吸引更多“龍的傳人”。

  在文旅融合方面,作為廣東省五人龍舟特色鎮,白坭鎮重點打造的五人龍舟博物館于去年開館,館內設有7個展區和“品龍創”文創產品展銷區域,陳列百年造船工具、疍家船模型,龍舟賽錦旗、高標、浪傘、船槳等展品,全面展示從“水道糧運”到“龍舟競渡”源遠流長的龍舟文化。如今,該館成為佛山文創古鎮一大景點,也是白坭鎮研學陣地之一,吸引眾多親子家庭沉浸式體驗三水龍舟文化。今年該鎮不僅將舉行五人龍舟賽,還將創新性舉行單人龍舟賽。

  三水擁有兩項市級非遺龍舟制作技藝,近年來通過跨區域合作和跨領域探索,讓更多人了解三水龍舟文化和非遺魅力。其中,2023年,由李保安領銜打造的“小鹽步老龍”進駐佛山市博物館新館;石灣藝術釉(三水南山五彩)傳承人楊英才的非遺陶藝龍舟作品《龍舟載福》入選中國水利博物館“飛龍兮翩翩”龍舟文化特展。

  ■聲音

  華南理工大學廣東旅游戰略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吳志才:

  以“三化”推動十大傳統文化“雙創”

  佛山是底蘊深厚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也是享譽世界的制造業基地,如今更是GDP超萬億、常住人口超千萬的“雙萬”城市。站在“雙萬”新起點上,佛山要實現高質量發展,持續提升城市軟實力是應有之義。

  佛山要塑造與經濟實力相匹配的文化優勢,要重塑文旅價值,做好文旅文章,培育佛山文旅新力量。一是打造文旅發展新引擎,統籌“山江城園”優勢資源,打造環西樵山、環皂幕山、環南丹山等文旅產業集聚區和沿西北江鄉村文旅產業帶,推動綠色化發展;加快佛山古鎮、順德老城改造升級,提升千燈湖新城文旅發展品質,實現傳統與現代交相輝映。二是創新文旅融合新業態,重點發展“文旅+科技”,發展新一代沉浸式體驗型文化和旅游消費內容;推動文旅與工業、體育、教育、大健康等領域深度融合,助力現代產業體系創新。三是提升城市品牌新形象,結合佛山優秀傳統文化“雙創”,打造世界功夫之城、博物館之城、世界美食之都、南方影視之都、嶺南魅力水鄉“兩城兩都一水鄉”城市品牌形象,加強與廣州、灣區、東亞等合作交流。

  更長遠來看,佛山強調要激活和弘揚“十大傳統文化”,這是擦亮佛山歷史文化名城品牌的“生命力”,不僅能將“流量”變為“留量”,更能促進城市內生發展動力增強、城市品質和形象提升以及現代產業體系創新。

  我認為要以“三化”推動“十大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一是IP化,挖掘“十大傳統文化”代表性元素,打造傳統文化IP,融入文藝創作、文旅發展、城市更新、鄉村振興等各領域環節,建設大灣區標志性“嶺南文脈軸線”、西樵山大灣區思想文化交流高地、桑園圍文化公園等地標,打響世界功夫之城、世界美食之都、中國龍舟之鄉等品牌。二是產業化,促進“十大傳統文化”代表性元素與數字文化、創意設計、文化演藝、文化制造、文化旅游等產業相對接,發展基于“十大傳統文化”資源的新興文化業態,打造具有“十大傳統文化”優勢的特色文旅產品。三是數字化,通過科技創新,推動“十大傳統文化”數字化保護,探索傳統文化“研發—設計—制造—營銷”的整體優化路徑,實現“十大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表達。

  ■觀察眼

  城市競爭更是文化比拼

  5月,白蘭花悄然綻放,為佛山帶來滿城芬芳,生活在這座城市里的人們開始為一年一度的龍舟賽做著準備。在一場場龍舟比賽之外,佛山也在面對一場激烈的區域文化競賽。

  在農耕時代,節日是人們為了適應生產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創造的一種民俗文化。歲月流轉,時代變遷,節日被賦予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也讓文脈傳承弦歌不輟、歷久彌新。

  文化是城市的根與魂。佛山龍舟文化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史料記載,明清時期,龍舟競渡已在佛山風行。時至今日,端午賽龍舟仍是佛山最火爆的民間賽事。但今天的龍船賽,早已不單是競技的盛事,更是一種稀缺的“城市內容”,是佛山對外比拼文旅產業、比拼城市魅力的重要“素材”。

  一方面是城市“出圈”需要,一方面佛山在傳統文化方面家底深厚。作為嶺南傳統文化的發源地和集大成者,老祖宗為今天的佛山留下了精彩的文化家底,等待發掘、弘揚、創新。今年初,佛山市委就提出,擦亮歷史文化名城品牌,激活粵劇文化、功夫文化、龍舟文化、龍獅文化、陶藝文化、工匠文化、美食文化、秋色文化、祖廟文化、忠義文化等“十大傳統文化”。

  佛山市委把文化工作放在前所未有的高度來謀劃部署,正顯示了文化對于佛山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意義。從佛山看全國,這是一個必然的選擇。城市競爭走到今天,不單是經濟的比拼,更是城市文化的比拼、注意力的比拼。

  我們期待,越來越多佛山傳統文化“IP”如龍舟一樣出新出彩出圈,讓佛山在區域文化競賽中不斷刷新名次,在集聚消費、人才、投資等優質要素方面形成更大的吸引力。


文/南方日報記者肖霞 劉明 盧浩能 陳夢 張艷青 盛正挺 張秀藍 

攝影/南方日報記者戴嘉信

(編輯:戴紫晴)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