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國家同行,與時代共進。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75年以來,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百廢待興,到改革開放初期GDP10多億元,到2000年邁上千億臺階,再到2019年實現突破萬億大關的歷史性跨越,佛山乘勢而上拼經濟,到2023年GDP已達1.3萬億元。
黨的十八大以來,佛山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經濟思想,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規模不斷擴大,城市能級快速躍升。
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佛山正推動經濟大船乘風破浪、行穩致遠。
經濟規模不斷擴大 城市能級快速躍升
比亞迪、特斯拉、小米……在諸多品牌汽車工廠里,都能看見庫卡機器人的身影,或者說美的集團機器人與自動化事業部的身影。
2023年,美的集團總營收3737億元,其中機器人與自動化等TOB業務達849億元。10年前,這兩個數據分別為1209億元和0。
美的的增長,就是佛山的增長;美的的故事,也是佛山的故事。
新中國成立75年以來,佛山經濟總量節節攀升。
新中國成立之初,佛山經濟薄弱,一切處于百廢待興狀態。改革開放后,佛山探索開展各項改革,對內搞活、對外開放,促進國民經濟迅速跨越發展。1978年,佛山GDP只有12.96億元,1990年達到136.73億元。此后十年,佛山經濟闊步前行,2000年GDP首次突破千億大關,達到1050.38億元。
黨的十八大以來,佛山經濟發展步入快車道,幾乎每兩年就邁上一個千億臺階。2012年,佛山GDP為6642.95億元;2013年突破7000億元,達到7064.30億元;2015年突破8000億元,達到8107.6億元;2017年突破9000億元,達到9382.16億元;2019年突破萬億大關,達到1.07萬億元,成為全國第17個、地級市中第3個萬億GDP城市。
經濟崛起,制造先行。75年來,佛山經濟每前進一步,都伴隨著制造業大發展。1949年,佛山工業總產值為9564.60萬元,1978年為166576.10萬元;2023年,佛山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突破3萬億元,僅次于上海、深圳、蘇州,成為全國第二個、廣東首個“工業3萬億”地級市。
裝備制造、泛家居產業集群產值過萬億;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金屬制品業等產業集群產值過千億……一個個在全國乃至全球具有影響力的萬億級、千億級產業集群,為蓬勃向上的佛山工業經濟寫下生動注腳。
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大力優化經濟布局。近年來,佛山深入實施“百千萬工程”,加快推進北向戰略、西進計劃,全力建設廣東省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改革創新實驗區。
目前,佛山五區經濟總量都已超過千億元,綜合實力均位列全國百強區前40位,打造了縣域經濟發展標桿;同時鎮域經濟穩步躍升,擁有2個千億鎮街和一批全國領先的中心鎮、專業鎮、特色鎮;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擁有80個億元村居。
人口是經濟活動的主體。1949年佛山戶籍總人口為14萬人,目前佛山常住人口達960多萬。75年來,佛山人口數量翻了幾十倍,帶動經濟跨越式增長。
2023年,佛山人均GDP達到13.9萬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為1.66,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僅小于全國、全省平均值,也小于作為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浙江。
回望新中國成立75年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佛山敢闖敢干、敢為人先,蹄疾步穩推動經濟高質高效發展,切實扛起了經濟大市勇挑大梁的責任,為全省乃至全國經濟發展作出了應有貢獻。
“從佛山看中國,見微知著,懂佛山就懂中國。”長期觀察研究佛山經濟發展的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在其著作《中國未來:佛山模式》中作出如此評價。
產業結構煥新升級 制造業家底越發厚實
繅絲機、電風扇、機器人……走進順德工業發展館,可以看到一件件鐫刻歷史印記的工業產品,感受到順德工業從傳統制造向智能制造的飛躍。
勇立潮頭的順德制造,是佛山工業波瀾壯闊發展歷程中的縮影。
佛山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制造業重鎮,也是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重要發源地。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業待興。隨著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推進,以陶瓷業為代表的佛山工業搭上“時代列車”,得到了較快發展。
改革開放春風吹來,“佛山陶瓷”“佛山照明”“佛山家電”等乘勢而上、異軍突起,“佛山制造”繁榮興盛,很快成為家喻戶曉的品牌。
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起,佛山鄉鎮企業崛起,村級工業園遍布,“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發展模式,為佛山工業化進程立下了汗馬功勞。
曾經在東平河兩岸,綿延的陶瓷企業一眼望不到盡頭,從石灣、張槎一直到河對岸的南莊,集中了300多家陶瓷生產企業,生產線達1200多條。
然而,這種粗放式發展模式,存在產業層次低、經濟貢獻低、用地效率低等通病,成為制約佛山高質量發展的棘手問題。
新發展呼喚新理念,新理念引領新作為。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佛山堅定不移推進老舊工業園區升級改造。截至今年3月,已完成拆除改造16.47萬畝,綜合整治15.54萬畝,改出了新空間、新氣象。
騰籠換鳥,產業煥新。近年來,佛山堅持制造業當家,推進新型工業化,“三箭齊發”優化產業結構,加快構建更具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陶瓷、家電、家具、紡織等傳統產業是佛山制造的基本盤、頂梁柱。為防范掉進“老工業基地”陷阱,佛山以“數改智轉”為工作主線,目前推動了全市6543家規上工業企業轉型升級,實現效率、質量、管理、效益等全方位提升。
比如在家具行業,維尚家具在數字化智能化項目建設方面累計投入超5.63億元,訂單周期從30天縮短為5天,生產效率提升300%以上。
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戰新產業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佛山高標準規劃建設佛北戰新產業園,大力推進新型儲能、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工業機器人等新興產業加速崛起、結群聚集,推動產業與科技融合聚變、互促雙強。
前瞻謀劃布局未來產業——
發展未來產業,佛山不好高騖遠,堅持從實際出發,積極布局綠色氫能、循環經濟、顯示裝備、基因治療等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綿綿用力,久久為功。隨著制造業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佛山著力構建年輕態現代化制造業體系,保持制造業基業長青,做大做強制造業“家當”。
營商環境持續優化 招商引資連上臺階
前不久,在第二十四屆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上,國家發改委發布全國營商環境創新實踐案例,“佛山探索實施‘創享易’暢通科創企業政策獲取”名列其中,成為全省唯一入選案例。
如今,用戶進入“創享易”后,只需輕輕一點,就能獲取量身定制的1800多條優惠政策,企業適用哪些扶持政策、怎么申報享受等信息一目了然,有效幫助企業解決優惠政策不懂享、不敢享、不便享等難題。
佛山自古以來就是南中國重要的商貿中心,深諳“養魚先養水,養花先養土”之道,不斷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增強經濟發展“軟實力”。
改革開放以來,佛山崛起了美的、格蘭仕、萬和、海天等著名企業,形成了“大企業頂天立地、小企業遍地珍珠”的發展格局,背后正是良好營商環境為企業提供了成長沃土。
營商環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2021年開始,佛山把打造一流營商環境作為“一號改革工程”深入推進,效果立竿見影——
2021年至2023年,佛山招商引資簽約金額連續三年分別跨過2000億元、3000億元、4000億元三個臺階。
正因為有了不斷優化的營商環境,才有了連上臺階的招商成果。
招商引資實現大突破,靠的是與時俱進的招商“打法”。從“三來一補”到外引內聯再到精準招商,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佛山因時因勢優化招商方式,招商引資呈現質效提升態勢。
一方面,佛山不局限于招引傳統優勢產業,也重點引進新興產業,走出一條以大招商促進大轉型、大發展的路子。僅今年以來,全市引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217個,簽約投資總額1030.85億元,占第二產業簽約投資總額的63.35%。
另一方面,佛山并非只盯著“大魚”,也更多把目光聚焦到初創型、科技型、高成長性的中小企業,著力構建“草、灌、喬”產業生態。
以大空間、大載體,牽引大項目、大產業。一直以來,佛山高度重視產業載體建設,近年更是大力建設十大創新引領型特色制造業園區、十大現代服務業產業集聚區,著力破解“工業不連片,產業不成帶”問題。
項目建設是經濟發展的“生命線”。改革開放以來,佛山投資建設規模持續擴大,一批重點項目相繼建成投產,有力支撐經濟社會發展。
近年來,佛山積極探索形成全市重大工程項目建設指揮部、并聯審批專班等統籌協調機制,以及紅黑榜項目、重點項目建設先進單位考核激勵機制等工作機制,推動重點項目建設提速增效,為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
75年砥礪奮進,75年滄桑巨變。
回望過去,佛山經濟實現歷史性跨越。展望未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省委“1310”具體部署、市委“515”高質量發展目標任務推動下,佛山經濟發展必將長風破浪,未來可期!
文/佛山市新聞傳媒中心記者梁建榮、陳伯青
(編輯:黃銀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