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東,近18萬平方公里土地上,122個縣(市、區)、1609個鄉鎮(街道)、2.65萬個行政村(社區)星羅棋布、交織成網。
各地自然資源稟賦差別大,發展基礎不相同,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問題較為突出。
省委提出努力“再造一個新廣東”,作為廣東“經濟第三城”,佛山堅決扛起“再造一個新佛山”的使命。
走好這條路,要解決的問題有很多,其中最緊要的任務就是破解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難題,最關鍵的抓手就是“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
12月18日,佛山市召開推進“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現場會,不僅是對“百千萬工程”實施效果的一次全面盤點,更是對未來發展的一次深入謀劃。
當前已進入今年“百千萬工程”各項工作的攻堅期,明年是實現“三年初見成效”目標的重要節點。佛山要如何作為,讓“施工圖”變成“實景畫”,為廣東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作出更大貢獻?
擰成一股繩 把短板變成潛力板
“百千萬工程”深入推進,佛山被賦予重大使命:建設廣東省唯一一個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改革創新實驗區。
這是歷史和時代的選擇,呼喚作為改革先鋒的佛山,在先行先試上闖出“新路子”。
對照這一戰略,佛山落實“百千萬工程”已初見成效:
——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大市政等改革深入推進,農村三資監管改革、“三券”制度、“耕地銀行”等創新做法具有開創性意義。
——五區均上榜2024年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前40強,16個鎮入圍“2024鎮域經濟500強”、11個街道入圍“2024活力街道500強”。
要看到,佛山以頭號力度推進“百千萬工程”,基礎穩、優勢多。
但在實際推進過程中,仍然存在短板需要彌補,比如區域發展不協調問題。
這也是下一階段,佛山推動“百千萬工程”進一步加力提速、全面突破的著力點。
佛山的實際情況是,五區經濟發展呈現“東強西弱”的特點,禪城、南海、順德三個區以占全市53.5%的面積,貢獻了全市80.18%的GDP和80.22%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
相較而言,高明和三水坐擁廣袤的土地資源、豐富的生態稟賦以及獨特的人文景觀,但在經濟總量、產業集聚程度等方面與禪城、南海、順德還存在明顯差距。
差距,實際上也說明高明、三水具有更大的發展空間、發展潛力。
“區縣強則市域強”這句話放在佛山非常適用,區縣在“百千萬工程”中充當著關鍵角色。
這就啟示佛山五區:需要立足自身特點、自身優勢,強長項、補短板,擰成一股繩,鞏固提升綜合實力。
鉚足一股勁 向產業升級要發展
從全市層面看,佛山五區GDP均超千億元,順德、南海更是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前兩名。
如何更好地發揮“區”的帶動作用,推動先進地區與后發地區優勢互補、合作共贏,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
在優化區域布局上,現階段尤需通過實施北向戰略和西進計劃,深化南海結對三水、順德結對高明緊密協作,實現高質量、高品質、高水平對接;尤需通過加快建設佛北戰新產業園、臨空經濟區等產業平臺,不斷拓展佛山產業發展空間,提升佛山城市發展能級。
再將視野聚焦,佛山“百千萬工程”力爭全面突破,產業應是關鍵落子。
佛山擁有10個千億產業集群,7個是傳統產業,產業結構仍偏傳統。
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兩條腿走路”,是佛山既考慮到傳統產業基礎雄厚、又著眼于產業轉型升級和產業發展趨勢而作出的現實選擇。
培育與發展新興產業,非常關鍵的一招,是將科技創新轉化為產業效能。
當前,佛山已建有概念驗證中心17家、中試平臺86家,覆蓋高端裝備、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無論是建設“一區一園一城”科技創新高地,還是季華實驗室、仙湖實驗室等科技創新平臺,都是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讓佛山制造業永葆青春活力的具體實踐。
“百千萬工程”是牽動發展全局的關鍵之舉,涉及產業轉型、空間拓展、城市建設等方方面面,蘊含巨大市場前景和發展潛力,為“再造一個新佛山”提供了廣闊天地。
換言之,佛山高質量發展能到什么高度,關鍵看短板補到什么程度,這也正是實施“百千萬工程”的戰略意義所在。
文/佛山市新聞傳媒中心記者盧麗華
(編輯:黃賽)